第12章 轉職了?(第3/3頁)

其中數目不定,多者上千比同官軍一個大營,少者不過百余人不過一個隊頭而已,按照遠近親疏,分屬依附在各個將主名下。

其中前軍麾下是梁山機動性最好的馬隊,擁有唯一一只成規模的騎兵,以及相應數量驢騾代步的輔卒,前三個都,後者五個都,他們也是外出剽抄和襲掠的主要力量;

左軍則是,既有傳統刀牌手、槍卒和弓弩的整編序列,也有自備兵器,大多數不披甲的混編步卒,也是梁山寇日常圍城拔寨和野戰的中堅部隊,足足有二十六個都頭,不過其中大部分都分駐紮在外圍;

右軍乃是混編的水營序列,兼帶河海之間的水運輸送,主要是無甲短兵的水夫或是船工,戰時更多是充當側應和輔助部隊,在梁山水系接續的河網地帶也有相應的戰鬥力,他們的地盤主要在靠近海邊的一側;

而中軍則是梁山高層的直屬部眾和本山防衛力量,掌握了最精銳的老營九都,以及類似敢死隊的選鋒都和蕩騎都,其中的裝備和訓練,都是那些海外藩一手提供的,據說還有有少量火器部隊。

同時掌握著梁山所有的馬遞和探哨,以及外圍的眼線、暗樁什麽的其他力量。中軍的正將們,也負責新入夥或是被裹挾的新卒編管和分遣,稱之為新營和備丁。

後軍則集中了後勤輜重輸送鍛治等,絕大多數輔助人員的編制,管理的人也最多最雜,同時還負責銷贓和裝備的日常維護。

其中最精銳的是,梁山大首領直轄的一只扈衛都,都是老梁山寇的二三代子弟,人人穿甲披氅,素青包頭,因此又被稱為青頭軍,兼帶執行梁山刑律,戰時充任督戰、預備隊之類的職能。

如此實力和架構,放在同時代各種聚散不定的各路草莽烽煙之中,也算是地區一霸般的存在了。

因此,梁山的領導層有九位,號稱北鬥九曜,自大首領盧天君以下,各有司職和部下。然後是天幹之數的十二正將,和各自若幹副手,眾多的都頭、副都頭、偏領、中小頭目等。

其中既有破產的商人,也有著名的綠林大盜;有交遊廣闊曾經的地方豪強,也有投賊的前官軍將領;有公門中人,也有重罪的流囚;有曾經的遊俠兒,也有破戒的僧道之流。

他們被一種力量,奇妙聚合在這裏,成為齊魯大地上,各路官軍中,最是頭痛的毒瘤巨患。

因此,與其說是像歷史上被嚴重誇大和藝術加工化的水滸梁山,不如說更像是小一號的隋末瓦崗寨之類的東西,他們活動的地方,自然也不局限於水泊周大片的林田村落,而是在河南、河北兩道之間,乃至黃河兩岸到出海口的寬大地域。

甚至還在還附近幾個縣治內,趕走官軍,掃蕩豪強,派駐武裝,設立了自己類似衙門的管理機構,以征發稅賦徭役乃至受理訴訟,乃至圍攻州府,勒索了一大筆才退去。

因為他們的活躍過顯眼,也實在太樹大招風,這才引出了這番所謂河北道內的一位大鎮節度使親自出來,調停兩道交界而頗有積怨的另外幾家鎮守,而促成這次橫跨河南、河北兩道,齊、隸、青、淄、五州官軍的聯合會剿。

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與周邊大小地主為主要成分的地方豪強,是天然的對立面,這些鄔堡田莊,也是獲得錢糧丁員的重要攻略對象,同時還可以通過分潤一些帶不走的財貨糧食,從貧民中吸收新血,順帶鼓吹和宣揚自己的名聲,所謂劫富濟貧,替天行道之類的口號。

但是和歷史上的水泊梁山一樣,他們的格局也就是這種程度了,受制於大多數人的見識和時代本身的局限性,大多數人吃飽穿暖的樸素要求,中層小富即安的原始公道主義理念,和上層對個人功名富貴的追求和野望。

再發展下去,要想更進一步壯大,就面臨名為瓶頸,或者說是抉擇之類的東西。

他們必須選擇一個方向和立場,才能繼續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這一點和後世的民營企業沒有什麽兩樣,只是把亂世中殺人放火的買賣,替換成那些該開初期,利用法律不完善,撈偏門的行為和手段,就行了。

但是需要一個很有凝聚力和威信的核心,來壓制這些分歧和異見,他們的成分實在太復雜了,還有大量海外幹涉的因素,也不可忽視的。

這也是我稍微了解情況之後,就不怎麽看好這裏,一心思去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些東西距離我實在太遠了,算不算是拿的是民工的血汗錢,操政治局的心,我有些自嘲的回過神來,活動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臂,信手接住一片雪花。

不由嘆了一口氣,眼看我是偏離最初目標,是越來越遠了,究竟什麽時候才能重回洛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