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記》失載了的歷史(第2/10頁)

原來,由於史料的限制,司馬遷未能撰寫《秦外戚列傳》,但是,他將有關秦國外戚的一些重大事情,寫進《穰侯列傳》中了。相關的線索,還得從秦惠王結婚的事情開始梳理。

秦惠王嬴駟是秦昭王的父親,秦國的第二十九代王。他十九歲即位,二十二歲行冠禮親政,二十三歲大婚,迎娶了魏國的王女作王後,生下兒子嬴蕩,立為王太子。嬴蕩後來繼承了王位,成為秦國的第三十代王,是為秦武王。秦惠王娶了魏夫人後,又從楚國迎娶了楚國的王女作側室,這位楚國出身的側室夫人,就是後來的宣太後,她出嫁到秦國的當初號為羋八子。羋是她的姓氏,八子是側室夫人的等級稱號。羋八子與秦惠王生有三個兒子,嬴則、嬴悝和嬴市。嬴則後來繼承了王位,成為秦國第三十一代王,就是秦昭王。嬴悝後來被封為高陵君,嬴市被封為涇陽君,都曾經是秦國政壇上顯貴一時的人物。

宣太後的父親是楚國的王族。楚國的王族熊姓羋氏,她的姓氏,就是從父親的姓氏繼承來的。宣太後有兩位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作魏冄,與宣太後同母,後來封為穰侯。同父幼弟叫作羋戎,與宣太後異母,後來封為華陽君,秦始皇的養祖母華陽夫人,就是他的孫女。

秦惠王死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被尊為太後,魏系外戚興起,魏冄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任職用事。秦武王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九歲,他強壯有力,喜好武力競技,網羅了一大批力士在身邊,委以重任,陪同進出,一起遊戲。秦武王即位的第四年,秦軍奪取了韓國的軍事要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武王興沖沖經過宜陽來到洛陽,聚會喜慶,親自與力士們比試舉鼎,不慎折斷髕骨,突然身亡。

秦武王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他在母親的主持下,剛剛從魏國娶了夫人,還沒有子女。圍繞著王位的爭奪,秦國宮廷暴發了一場為時長久、影響深遠的政治動亂,史稱“季君之亂”。以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為首的魏系外戚集團擁立公子壯(號為季君)為秦王,以宣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擁立嬴則為秦王,秦國政局陷入兩君並立的大混亂。

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魏冄站了出來,他統領軍隊,誅滅了公子壯及其支持者,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憂慮而死,秦武王新婚的魏夫人被遣送回國。在魏冄的一手主持之下,秦昭王嬴則的王位確立,秦國的政局安定下來,秦國的歷史,由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繁榮強盛的擴張時代。

3. 魏冄身世之謎

平定季君之亂,擁立秦昭王的關鍵人物是魏冄。在秦國政局的危難關頭,為什麽魏冄出面就能夠安定秦國政局呢?對於這個涉及秦國政局核心背景的問題,司馬遷只用了一句話帶過,“唯魏冄力能立昭王”。這句話是說,在當時大混亂的形勢下,只有魏冄有力量能夠擁立秦昭王。那麽,我們自然要問,為什麽唯有魏冄才有安定秦國政局的力量呢?遺憾的是,司馬遷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可以說又成了一樁不明不白的歷史疑案。

歷史偵探以為,在有了破解多個疑案的經驗和結果以後,我們今天已經可以對司馬遷一筆帶過的疑問作出合理的解答了。這個答案,就在魏冄的姓氏當中。魏冄與宣太後同母異父,他姓魏名冄,他的姓,是從父親那裏繼承下來的。魏是魏國王室的姓氏,魏冄的父親應當是出身於魏國王室的貴族,宣太後的母親生下了宣太後以後,改嫁了魏氏,從而,在魏冄的身上,有楚國和魏國兩國王室的血統。正是因為這層關系,魏冄在秦國王室中就成為一位非常特別的人物:因為父系的緣故,他與秦惠王的王後魏夫人(惠文後)是親族;因為母系的緣故,他又是秦惠王的側室楚夫人(宣太後)的親族。他同時得到兩國夫人的信任,成為秦國政壇上一位橫跨魏系外戚和楚系外戚的雙料人物。

正是因為魏冄的這種特殊身份,加上他本身賢明強幹,還在惠文王的時代,他已經登上政治舞台,秦武王即位以後,他更是身居高位,成為手握兵權的重臣。秦武王猝死,以惠文後為首的魏系外戚擁立公子壯,以宣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擁立公子則,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在這個時候,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與對立的雙方都有深厚關系的魏冄的態度,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如果魏冄倒向魏系,公子壯將確立為秦王;如果魏冄支持楚系,公子則將確立為秦王。

在二者取一的關鍵時刻,魏冄決定支持楚系,與姐姐宣太後聯手,擁立外甥嬴則。魏冄決定支持嬴則為秦王以後,親自出任將軍,統領軍隊控制了首都鹹陽,用武力將公子壯及其支持者一一消滅。在這次巨大的政治變化中,惠文後憂慮而死,秦武王的新婚魏夫人,被魏冄禮貌地送回娘家,既不得罪魏國,也對過世的秦武王有一個妥善的交代。當時的人,都稱贊魏冄富於智謀,長於辦事,善於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