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呂不韋真的是秦始皇父親嗎?(第2/8頁)

為了便於偵查工作的展開,我首先將涉及本案的兩位嫌疑人的個人材料做簡要的整理,以卷宗表格的形式提供如下:

首先請大家審閱這份材料,然後隨同我按照搜查名單的順序,逐一調查這兩位嫌疑人,審查他們作案的可能。下面,我們一起來對第一嫌疑人呂不韋做詳細的審查,看看能不能將他從嫌疑人名單中排除。

3. 發現了“奇貨”

呂不韋是濮陽人,濮陽是戰國時代衛國的首都,故址在現在的河南省濮陽市南。所以,以國籍而論,呂不韋應當算是衛國人。衛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不過,到呂不韋的時代已經衰落得只剩下濮陽一座孤城,政治腐敗,前景黯淡。

國內無望,呂不韋於是出國尋求發展道路。由於家業的關系,他最先選擇的事業是經商,從事國際貿易。呂不韋離開衛國以後,在韓國的舊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大獲成功,成為天下數一數二的豪商,被稱為陽翟大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陽翟為總部的商界大鱷。陽翟大賈時代的呂不韋,大概也就三十歲左右,家累千金,富可敵國,往來行商於各國之間,賤買貴賣,事業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大約是在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呂不韋為生意上的事情來到邯鄲,偶然結識了子異。子異的身世處境,立刻引起了他的興趣。史書記載了呂不韋初次見到子異時的感慨。這個感慨只有一個詞,就是已經成為漢語成語的“奇貨可居”。奇貨,稀少珍奇的貨物;可居,可以進貨囤積。“奇貨可居”,就是現在投資購進稀缺的商品,留待將來高價出售。呂不韋不愧是國際級的大商人,他將子異視為投資對象,精明地察覺出子異作為商品的價值。

呂不韋是老謀深算的投資大家,他認準目標以後,行動非常慎重。在邯鄲初見子異時,他聲色不露,只在心中審度盤算。回到公司的總部陽翟,他先做調查,搜集各種信息,經過仔細研究,再三計算核實以後,制訂出一個大膽的投資計劃,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資產,投入到子異的升值空間中去。

由於事關重大,他覺得需要同父親商量。

呂不韋專程從陽翟回到濮陽老家,就擬訂的計劃征求父親的意見。在《戰國策·秦策》裏,留下了呂不韋與父親談話的片段。大意是這樣的,呂不韋問父親:“投資農業,耕種收獲,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父親答道:“十倍。”呂不韋又問道:“投資商業,買賣珠寶,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父親答道:“一百倍。”呂不韋再問道:“經營政治,擁立國君,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

呂不韋的這一句問話,就是他看中子異的價值所在,也是解答“奇貨可居”的關鍵。在呂不韋眼裏,子異的商品價值,不是普通商品的價值,而是政治權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呂不韋要由經營商業轉入經營政治,他要由買賣商品轉入買賣權力,他要投資子異,擁立子異成為秦國的國王。

偃師呂不韋墓(李開元 攝)

對於一位商人來說,這可是破天荒的投資計劃。當然,呂不韋的這個投資計劃並沒有脫離商人的算計,正如他話中所表露的,這樣做的基本動機,仍然在於牟利。然而,這個投資計劃對於普通商人來說,畢竟超出了商業的常規,利潤究竟有多大呢?他拿不準,他心中不安,他希望從父親的口中得到一個中肯的評估。

呂不韋的父親又是如何回答呢?只有兩個字:“無數。”

這個“無數”是什麽意思呢?迄今為止,專家學者們的理解是這樣的:順著前面農業利潤十倍,商業利潤百倍的話往上走,增加到一千倍一萬倍,一直大到不可計量。看得出來,這是無限樂觀的利潤期待。然而,“無數”,還可以有另一種讀法,就是將“數”作為動詞讀為“計數”,理解為無法計算,難以預測。這是一種對於高風險投資的謹慎評估,更加符合一位賢明的父親對於愛子的冒險計劃的慎重反應。呂不韋的父親接下來說的話,我們不妨順著當時的情景替他補充出來:“不韋啊,既然你要選擇最高風險的投資,那就準備去獲取最高的回報吧!”辭意雙關,語重心長。

得到父親的理解,呂不韋心中最後一絲不安消去。他辭別父親,回到陽翟,開始行動。

以上,我們一起審查了呂不韋投資子異的過程。呂不韋之所以為子異“破家”,也就是傾其所有財產投資於子異的動機,應當是很清楚的了。從本質上講,呂不韋是追逐利益的商人,對於他來說,最高的利益就是資助子異登上王位,然後由成為秦王的子異給予自己最大的回報。呂不韋的這種行為動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致力於助選而不是追求自己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