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華之心思

晌午的太陽給冬日裏的南京帶來些許暖意,驅散了江邊的濕寒,在寬達二十余丈的大明街上的兩側五彩斑斕的各色旗幟飄揚著,在這條直通下關碼頭的長街兩旁鱗次櫛比、雕梁畫棟的商鋪樓宇間顯得生氣活現。

雖說現在的南京城人口不及五年前的三成,可因年節將至,這街上依然顯得很是熱鬧,在路邊足有十公尺寬的馬牙路步道上到處是小販的吆喝聲,步道上同樣人群摩肩接踵,至於那近七十公寬的大明街上的馬車同樣也是川流不息。

在南京克復數月後,南京這座城市正在迅速的復蘇,幾乎每天,都有以千百的百姓、商人遷入這座城市,充實著這座被戰爭重創的城市,令這座江南最大的城市,一點點的走向復蘇。

對於出生於穎州司馬雷來說,他不是沒見過大世面,實際上,幾年前,他也曾去京師赴考,雖說落榜了,可卻也算是見識了京師的繁華。不過走在大明街上的他依然為南京的繁華所折服,就像數天前,他曾為南京大街兩側的“賽月亮”所折服一般,實際上,對於除了從武昌過來的官員以及其家人外,都被“賽月亮”,也就是電燈給驚呆了,在此之前,他們甚至很難想象得到,燈可以不點油,而且會那麽的明亮。

電燈、公共馬車、蒸汽船等等,諸如此類的新鮮玩意,給人們帶來的沖擊是空前的,而對於來自內陸腹地的司馬雷來說,置身於南京,他甚至有種劉姥姥進大觀園中的感覺。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沖擊,在接下的幾天之中,他發現,自己所接觸的一切都在受到空前的沖擊。

在友人的邀請下,與其同住一個院中的司馬雷,在來到南京之後,很快便看到這裏的茶館酒肆裏滿是頭帶方巾的儒生,就如同當年於京師會考時,各地學子於會館中一般,那個時候他們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吟詩作對,有的談論學問,有的則在大庭廣眾之下掙得面紅耳赤。

似乎這裏同樣也是,因為南京各地的會館大都毀於“教匪”之手,沒有了會館,士子們便雲集於茶館酒肆裏,他們在那裏高談闊論,討論學問。而在這個時候,他發現士子們談論的不再是經史子集,而是算術以及其它西洋學問。

直到這時,司馬雷這才想起,南京的會考不同於舊時的科舉會考,他們所要競爭的5314個江南大學堂的名額,考入學大學堂者,既為“進士”,且於大學堂就讀期間,每月可享5元“恩俸”——這相當於從九品的俸祿。當然,更重要的是,三年後,他們就有資格參加公務員考試,成為公務員,也就是成為“官”。

可以說江南大學堂,等於“官場”的敲門磚。或許現在漢公沒有“開科取士”,但這也是變相的“開科取士”,只不過江南大學堂的入學考試不同於科舉。按照已經公布的,江南大學堂考核題目包括史學、政治策、算學策、外交策、輿地策、物理策及外國文論7項。初試合格方可參加復試,復試試題有中文試題和外國文試題各一道。

至於那經史子集,不過只是其中一類罷了,對於算學,司馬雷自問不遜於他人,交涉學、物理策、尤其是那外國文論是什麽?就非他所擅長的了,也正因如此,他才會想向他人學習,今年,將是他最後的機會,如果還沒有考中,那從此也就是在鄉間做個熟師耕讀為生了。

但是讓他失望是,這些人似乎也沒有談出什麽所以然來,他們大都也是抱著《海國圖志》等書,在那裏臆想著西洋,就是這種臆想,總給人以難以言語的浮躁感覺。來自各地的才子們想盡一切辦法展示著自己的才華,以便像傳說中的那樣吸引上位者的目光。

“所謂之外交策,其實就是古之縱橫術,縱橫術者……”

在耳邊傳來士子們的談論聲時,司馬雷聽到一旁傳出一聲嘆氣,似乎是在為他們的無知,他朝著一旁看去,只見到一位年歲小自己數歲的少年,在看著報紙時,不時的搖頭輕嘆著。

“哎……”

那少年一邊搖頭,一邊翻看著報紙。就在這時,他看到報紙上一個廣告。

“金陵預科學校,專為各地學士補習政治策、算學策、外交策及物理策、外國文論,我校長系前督府要員,教授皆為精通西學之教授……”

聽著少年口中話聲,司馬雷的眼前頓時一亮,若當真如此,那去這學校裏補習,總勝過在這裏聽他人臆測。想到這他特意朝著少年手中的報紙看去,是《江南時報》,應該是今天的報紙,回頭一定要去買一份!

司馬雷並沒有冒然的去與那個獨坐的少年打招呼,除了少年一身華衣錦服,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家出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少年旁邊卻坐著一人,那個人的目光警惕,不時的掃視周圍,顯然是在保護著這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