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東與幕

“宋!”

入了夜,看著桌上的紙上的字,趙烈文的眉頭緊鎖著,他在思索著曾國藩為何會寫下這麽一個字。雖說他年不過二十五,但是作為曾國藩的心腹,深得曾國藩的信任,實際上這份信任得之著實不易。

三年前,兵敗嶽陽的曾國藩倉皇逃至江西,隨後便坐困於南昌,隨行的幕僚大都離他而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周騰虎推薦趙烈文入幕。趙烈文正好閑賦在家,便到了湘軍大營。曾國藩可能也感覺到這個書生有個性,也可能是為了折一下他的傲氣,命其參觀駐紮在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讓這個書生開開眼界。可是沒想到趙烈文回到大營,不但沒被鎮住,還提了一堆意見,他居然很不客氣地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

正因如此曾國藩對這位趙先生心裏不大高興,因為曾國藩最見不得說大話的書生。也正在這個時候,趙烈文的老母有病,他也看出曾的心思,所以就以母病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沒有怎麽挽留。這意思已經很明白,趙烈文回家走人就是了。

偏偏湊巧的是,就在趙要走而未走的時候,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幛樹大敗的消息。曾國藩請趙烈文講出為什麽看出周鳳山湘軍不可依重的道理,以曾國藩的聰明,對趙烈文有了新的看法。時間一長,在曾的大營裏趙烈文越來越受曾的器重,經常商談軍政之事。而在另一方面,趙烈文是在其最落魄的時候投奔他,與曾國藩可謂是患難與共,也正因如此,曾國藩才與其無話不談,有時一日幾次。更是被其引為心腹。

趙烈文同樣也沒有辜負曾國藩的信任,一直為其出謀劃策,而這一次,趙烈文看著這個字,一時間卻無法揣摩其心思所想,甚至有些不著頭腦。

這個字到底是什麽意思?

皺眉思索中,看著這個簡單的“宋”字,趙烈文不斷的思索著,突然他像是恍然大悟似的猛的站了起來,隨即他明白了曾國藩的所思所想。

入了夜,曾國藩背手在室內踱步,時時撫摸近來大為稀疏的長須,口裏喃喃念著,然後坐在桌前,凝神片刻,提起筆來,但最終那筆還是放了下去,面對當前的時局,他不知道應該如何寫這份奏折。但是曾國藩很清楚,也許幾個月後,浙江陷落之後,他便極難再向皇上上折子。

曾國藩歷來十分慎重,今天這份折子非比尋常,他關起房門一字一句地仔細斟酌。可是卻不知道應該如何下筆。

“臣等伏查洪逆倡亂粵西,於今六年余,竊據江寧亦四年,流毒海內,神人共憤。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余城之多,實為未有之事,此時漢賊言以‘解民倒懸’揮師討伐洪逆,亂逆彼此揮刀相向,實為我朝之福,兩日下安徽、半日下江寧,漢賊此等兇悍,實為古今罕見之悍寇,今時洪逆為漢賊所降,實出人之意料,漢賊之兇悍,當為我朝之警……”

在寫完這一句話後,曾國藩更是提出了自己對朝廷的一些建議,比如什麽操練洋槍隊、操練水師諸如此類的話語,看起來這似乎像是一個忠臣的最後一份遺奏。

寫好之後,曾國藩念了一遍,覺得這篇奏疏真個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缺了,只是折子裏未免也太過悲觀了。

就在他寫好這份折子,猶豫著是否發出時,趙烈文來了,依如往日一樣,吩咐仆人上茶,然後兩人便開始談了起來,從趙烈文進入書房起,曾國藩就知道,他有話對自己說,不過他並沒有挑明,而是與其談了江西的情況之後,又往北談到了京城。

“惠甫,近日京城中來人說,都城裏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經常發生,而市肆裏乞丐成群,甚至於婦女也裸身無褲可穿,民窮財盡,縱是無今日之亂逆糜爛,恐怕會有異變。為之奈何?”

曾國藩說的是實話,現在京城可謂是窮困莫名,別說是京旗現在發不出什麽旗餉,就連八旗洋槍隊都只發半餉,往後,北邊只會更加困難,畢竟很快朝廷就會盡失江南,到時候,朝廷用什麽養幾十萬旗人?

喝了口茶,趙烈文看著曾國藩說道:

“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分剖離析。然而主德隸重,風氣未開,若無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計,縱是沒有今日之亂,異日定有奇禍,必先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現在他們兩個人談的已經不再是什麽當下的時局,兩人談的是未來,即便是沒有漢賊作亂的未來,那個未來,滿清也長久不了。

趙烈文的話,讓曾國藩蹙額良久,爾後說道:

“會否南遷呢?”

搖搖頭,趙烈文答道:

“恐怕是直接完蛋,未必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偏安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