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媚娘甕中捉鱉,李賢暗動殺機(第6/12頁)

“痛快!日後豈能少你富貴?”媚娘很滿意,隨即又看向周思茂、苗神客、胡楚賓三人,“你們呢?”

這三位雖有才學,卻是老實人,早就方寸大亂,嚇得體似篩糠。元萬頃見此情形反倒當起說客:“三位,清醒清醒吧。咱們蒙天後厚遇,召入宮中咨以國事。有多少自詡正人君子的家夥瞧咱不順眼?又有多少小人瞧咱眼紅?恨咱的人有的是,今日抗命不從,莫說天後降罪禍不旋踵,就算放任不管,三位又能在朝中逍遙幾日?”

一言點醒夢中人,三人互相瞻顧一番,終於把牙一咬,顫抖道:“願從娘娘之命。”

範履冰兀自磕頭哀懇,卻見四人皆應,所有的目光都轉向自己,頓時若萬針紮心——我雖不得志,卻清清白白做人、忠心耿耿為國,怎會被逼到這一步?太子無咎無過,何至於要廢?倘真廢了李賢,讓貪玩胡鬧的李哲入主東宮,將來能治理好國家嗎?若社稷生亂,我等有何面目以對祖宗?又有何顏教導兒孫、垂範後人?你們這是怎麽了?難道為自己那點兒權勢就什麽都不顧了嗎?

元萬頃知道他是明白人,廢話無需多講,直截了當問:“現在只剩範先生您一人了。就等您一句話,幹還是不幹?”

“唉!你別為難他。”媚娘非但不惱反而笑了,“本宮也不能強人所難,範學士若執意不從,就繼續教婉兒讀書吧。婉兒那孩子怪可憐的,昔日她祖父獲罪殃及滿門,上官家男丁盡死,女子沒入掖庭,親朋好友也被流放嶺南,一人獲罪殃及滿門,可悲可嘆啊……”

範履冰聽罷心內一涼——這幾句聽似好話,弦外之音卻非常嚇人!一人獲罪殃及滿門,多少性命啊!皇後說得寬容大度,看其平生所作所為豈是以德報怨之人?今日既聞其機密,若不從命她焉能留我性命?我一把年紀死不足惜,兒孫何罪之有?弱冠入仕,身歷三朝蹉跎一生,沒掙下多少富貴已經夠對不起妻兒老小了,難道還要連累他們受一刀之苦?可大唐社稷……蒼天啊!家國何以不能兩全?為何要這樣逼我?

範履冰不忍皇家有骨肉之憾,又何忍自己兒孫遭受滅頂之劫?霎時間他堅毅的信念被媚娘擊得粉碎,頓時癱軟如泥,口中兀自叨念:“別逼我……別逼我……”

饒是元萬頃聰明絕頂,也不禁贊嘆天後的手段,見火候差不多,忙湊到範履冰身旁,一邊撫著他背一邊道:“先生莫懼,沒人逼您。其實禍福皆在眼前,是殃及滿門還是封妻蔭子,由您自選。我再問您一遍,幹還是不幹?”

“我、我幹……我幹!嗚嗚嗚……”範履冰伏地不起老淚縱橫,顫抖得便似狂風暴雨中的樹葉。眾人黯然看著這一幕,心下五味雜陳,無人再發一言,只有淒楚的嗚咽縈繞在耳邊,也不知他是哭自己,哭社稷,還是哭這個神憎鬼厭的世道。

媚娘卻無暇多想,悄然起身離去——拿下這幾人只是小試牛刀,之後的手段還多著呢!

三、真人化鬼

媚娘威逼利誘收服北門學士,沒過多久就保奏他們升官,皆在三省任職;李治正恨不得多提拔幾個與東宮無關的人,當即準允。於是元萬頃、範履冰等人進入中樞,雖然他們品階不高、權力不大,但與朝中原本就攀附媚娘的韋弘機、王德真、裴炎、裴匪舒、王本立等人合流,又有武承嗣內外溝通,儼然形成一股龐大勢力。

可是與以往不同,媚娘雖掌握這股勢力,卻一再叮囑他們要奉上恭順,至少表面上不準與宰相及東宮勢力對抗,甚至她還對李治宣稱:“我保奏北門學士是出於酬謝之心,他們為我那點兒愛好出力不少,還遭人閑話,於心何忍?如今陛下風疾更甚,以後我時時刻刻陪在你身邊,也沒工夫再做文章了。學士院幹脆散了吧,一來讓他們為朝廷好好辦事,二來也省得賢兒生嫌隙。”她這麽說的,似乎也是這麽做的,每天除了象征性地跟著上上朝、看看奏疏,大部分時間都寸步不離地陪在李治身邊。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媚娘的確比原先更理智、更精明,也更有耐心了。如果說她以往一直被李治利用,成了權力制衡的砝碼,那麽現在她要做的則是反過來利用李治,利用其猜忌之心顛覆李賢,並為自己開辟一條專權之路。所以她不能過早暴露,要小心翼翼把權勢隱藏起來,以求出其不意、一舉成功。劉邦卑辭厚幣,方能滅楚興漢;司馬臥病不出,乃篡曹魏之業;當年李若非蟄伏示弱,又何以能在廢王立武的關鍵時刻給長孫無忌致命一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媚娘飽嘗榮辱終於得其三味。

對李治而言每天都是充滿煎熬的,征戰三國失敗令他面上無光,與吐蕃的戰爭令他掛心,李賢的崛起更令他猜忌重重,最無奈的是他無法擔負國事。但凡他身體康健點早就竄到朝堂上親自部署這一切了,而現在只能窩在後宮,一邊讓張文仲、明崇儼診治,一邊聽範雲仙、李君信朗讀群臣奏疏,有時候對某位大臣的諫言感興趣,想拿來親自過目,看不了幾行便頭昏眼花,很是折磨!因此一向以好脾氣著稱的李治也漸漸開始喜怒無常,不僅對宮人發脾氣,有時對媚娘的態度也很惡劣,埋怨媚娘不問政事,然而媚娘對他的態度卻仿佛回到三十年前剛入宮那會兒,恭順賢淑、溫柔至極,越遭訓斥反倒伺候得越殷勤,連端茶之類的事都親自幹,弄得李治哭笑不得——他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他不滿媚娘“急流勇退”,失去對東宮權勢的制衡;另一方面他又喜歡媚娘陪在身邊,使他在煩躁之余多了幾絲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