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媚娘甕中捉鱉,李賢暗動殺機(第4/12頁)

三使出班領命,李治對薛元超大發感慨:“昔朕在春宮,與卿俱少壯。光陰倏忽,已三十余載。往日賢臣良將,索然俱盡,共終白首者能幾人?唯朕與卿也。卿此去如斷朕一臂,然天下為重,不能因私廢公。”雖說他與薛元超是總角之交,但在朝堂上說這話也太過了。

薛仁超卻很感動——皇帝當著百官的面傾訴故交情誼,身為臣子豈會不激動?含淚道:“先父早參麾蓋,先帝委以心腹;臣又多幸,陛下任之以股肱,誓期殺身報國。陛下放心,臣事畢即歸,伏願天皇遵黃老之術,養生衛壽,則天下幸甚。”

“好……”李治也不勝唏噓,一場委派搞得跟生死訣別似的。

媚娘冷眼旁觀,越發竊笑——什麽共終白首、如斷一臂?你對薛元超的情誼真有這麽深?若真離不開當初何以流放嶺南?若真視若一臂,為何不封中書令,僅讓他以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三品?你就是想在百官面前擡高他的地位,好用他制衡郝處俊、張大安等人。雉奴啊雉奴,伎止於此!你也就這點兒本事啦!

帝王心術一旦被窺透,就沒什麽神秘的了,相反還可能化作一把雙刃劍,被人因勢利導、為己所用。

現在,媚娘就緊緊握住了這把利劍……

二、圖窮匕見

儀鳳三年正月,大唐開始了對吐蕃的征討。此番出兵以中書令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工部尚書劉審禮檢校左衛大將軍、副總管,充任先鋒。其他將領包括豆盧仁業、王杲、崔獻、曹懷舜、李知十、黑齒常之、沙吒相如、令狐智通、韋待價、張虔勖、紀及善、馬敬臣等各統所部隨李敬玄出征。

為了給吐蕃致命一擊,朝廷調動大量兵馬,並在河南、河北招募勇士。出人意料的是,首個應募者竟是個進士出身的監察禦史,此人名叫婁師德,籍貫鄭州,年近五旬、其貌不揚,平日寡言少語,待人接物甚是謹慎,誰也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文官會頭戴紅抹額,率領家丁率先應募。李治聞訊大喜,當即加授其為朝散大夫,隨軍聽用。先者得利,後者慕之,有婁師德這個榜樣,河南、河北百姓乃至官員子弟踴躍從軍,很快募集數萬人。李治又命益州大都督長史李孝逸發劍南、山南兩道兵馬,配合李敬玄作戰。各路軍隊合計十八萬人,旌旗蔽日、鑼鼓震天,開唐以來出師之盛未曾有也。

大軍啟程的同時,又發生了一件事。前番有封禪嵩山之議,於是四方的藩屬國效仿當年封禪泰山時的做法,遣使至大唐觀禮,有些小國連君主酋長都出發了。尤其西域、昆侖諸國,跨山渡海道路遙遠,走到半路才聽說封禪延期,可是已跋涉甚遠還帶著大量貢品,返回去太不方便,索性繼續前進,到長安覲見天皇。

李治得知消息喜憂參半。喜的是天朝威名不墮,正好趁此良機詔諭共討吐蕃;憂的是自己風疾復發精力不濟,恐貽笑於諸藩,於是命媚娘出面代為接待。按理說國有儲君,何用皇後接見外邦臣子?群臣提出異議,李治卻一本正經道:“當年封禪泰山時賢兒還只是親王,天後卻親身參與祭地,與諸國君長相識,由她出面更合適。”

於是正月辛酉日,媚娘登臨蓬萊宮光順門,接受百官和蠻夷酋長的朝覲。那天春光燦爛微風徐徐,她身著盛裝,昂首挺胸矗立在巍峨的城樓上,笑迎八方君長,宣示天朝厚德,享受著四海臣僚的叩拜。雖然她早已年逾五旬,容貌遠不如往昔,但權力和榮耀又讓她煥發了青春,找回了自信——李治寧可讓她出面也不派李賢,足見猜忌到了何種程度。時機已經成熟,終於可以對李賢施以痛擊!她屹立城樓舉頭遙望,似乎已隱隱約約窺見勝利的曙光……

但是想到此處,媚娘心中又泛起一絲惆悵——勝利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她將親手把李賢推下太子之位,也意味著母子之情徹底毀滅,這難道不是天大的悲劇嗎?然而世事逼人,固然前番群臣的建議都成了加重李治猜忌的籌碼,卻也讓旁觀不語的媚娘暗暗心驚。推廣科舉有異議,重修的禮典會被推翻,李治還在尚且如此,將來龍馭上賓又將如何?昔日李世民反其父李淵之道而行之,李治又反李世民之道而行之,李賢終究也會反李治之道。這不僅是皇家無情,更是樹立皇權的需要,一個皇帝必須唯我獨尊,哪怕死去的祖宗也不能有礙他自己的英明;若是李賢登基,遲早要批駁顯慶以來的一切改革,而陷君聚麀、牝雞司晨的媚娘不就是李治一朝最大的汙點嗎?那時就算李賢顧念母子情,她也只能在恥辱中苟延殘喘。世事如此,孰能奈何?為了保全權勢,在未來的朝廷繼續呼風喚雨不被人欺,媚娘只能這麽做,一切親情終究要屈從權力。多想無用,還是放手去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