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結黨北門學士,奠定權力基石

一、謚號風波

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在皇後和朝廷內外官員的努力下,大唐王朝終於度過了內外交困的艱難時期。

鹹亨二年七月,安東都護高侃攻克高麗叛軍在遼東的最後一個據點安市城,偽高麗王安舜與叛軍首領劍牟岑僥幸逃出,不過兩人很快發生分歧,安舜將劍牟岑殺死,獨掌叛軍大權,但此時他已無力抗拒唐軍,只得退縮於大同江以南;唐軍一路凱歌乘勝追擊,最終勝利眼看就要到來。

鹹亨三年正月,姚州方面也傳來最終捷報。在梁積壽、王仁求、李敬業等刺史的聯合下,唐軍終於將蒙儉的主力叛軍擊潰,俘虜七千余眾,獲馬五千余匹;昆明十四姓兩萬三千余戶放下武器請求內附,媚娘甚感欣慰,在其地設置殷、敦、總三個州以為羈縻,這場規模浩大的叛亂總算徹底平定。但美中不足的是,叛首蒙儉未被擒獲,他逃入西南的深山老林中,唐軍幾度搜尋未果,料想這位南詔首領不是喪於猛獸之口便是跋山涉水投奔吐蕃去了。

不過最令大唐君臣感到慶幸的是,噶爾欽陵也撤退了,原因有三——首先,吐蕃長於野戰不善攻城,攻涼州占不了半分便宜;其次,欽陵此番用兵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威力,穩固父親死後剛剛到手的權力,能拿下西域諸州,並在大非川重創唐軍已是意外之喜,眼見唐軍防線穩固,援軍陸續趕到,沒必要再糾纏;更重要的是,就在他與唐軍對陣之際,西域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局。

於闐是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一個,其國王名曰尉遲伏阇雄,也是個頗有壯志之人,雖然他的家族早在太宗時代便與李唐交好,又成了藩屬國,他卻希望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實力。前番吐蕃軍之所以能奪取龜茲,迅速拿下十八州,就是得到了他的配合。可是欽陵得手後他才發覺此舉不過是除狼而得虎,吐蕃比大唐做得更過分,似乎想把整個西域都死死握在手中,不肯與他分一杯羹。伏阇雄引狼入室,又懾於吐蕃兵多將廣,只好暫時忍耐。

大非川之役戰火東移,伏阇雄笑著送走噶爾欽陵後立刻翻臉,將吐蕃留守在於闐境內的部隊攻殺殆盡,嚴守各處關隘,又迅速遣使至洛陽,轉而與大唐聯手。欽陵氣得暴跳如雷,有心殺回去跟伏阇雄算賬,又恐唐軍尾隨在後,弄不好倒叫人家兩面夾擊,思來想去只好收兵回國——自此西域之地大唐與吐蕃各掌握一部分,於闐左右逢源擴大勢力,反倒是最大受益者。

吐蕃兵馬雖盛,但國力遠遠不能與大唐相比,經過這場折騰,糧食輜重消耗巨大,暫時不想打了,又怕唐朝再來吐谷渾就地滋擾,於是遣使“朝貢”,向大唐表達停戰的意願。李治也希望休養生息,順水推舟表示贊同,也回派了使者,雖然雙方都是虛情假意、口不由心,但湊湊合合總算是約和停戰了,戍守涼州的唐軍也松了口氣可以回歸了。惜乎侍中姜恪已病逝於前線,媚娘念及他臨危受命,將其棺槨迎回,厚驗安葬;裴行儉又上表錄出征諸將之功,以李文暕、曹懷舜、程務挺為最——李文暕乃襄邑王李神符之子、曹懷舜是右驍衛將軍曹繼叔之子、程務挺是右衛大將軍程名振之子,三人都是名將之後。能發現三名新將才媚娘也很高興,立刻晉升三人軍職。

或許是因為心情好了,李治的風疾也大有好轉,他依照上官琮的推薦,提拔張文仲為尚藥奉禦,又征召明崇儼,在針灸以及“道術”的雙重治療下已經可以自由活動,不過眼花的毛病卻沒好,一切奏疏還是要靠媚娘。一時間朝廷內外平和無事,地方州縣紛紛上報,今年糧食長勢良好;宰相戴至德也從長安而來,匯報了收兵事宜,並力贊太子李弘、沛王李賢仁厚有德,陣亡的將士家屬也得到了撫恤,媚娘和李治都很欣慰。可惜這種安穩日子沒能持續多久,只因為一個人的死,難得的平靜又被打破——許敬宗。

許敬宗,杭州人士,隋朝工部尚書許善心之子,少小成名學識出眾,與孫伏伽、房玄齡、杜正玄等人同為隋朝秀才;江都宮變時其父為隋煬帝盡忠而死,他卻屈膝忍辱,投降宇文化及,繼而轉投瓦崗義軍,與魏徵一起擔任李密的記室,後又歸順大唐,隸屬李世民麾下,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已官至尚書,位列八座,並檢校太子右庶子,得到李治的青睞。但他在太宗時期仕途並不順利,幾度起落,真正的崛起是因為促成廢王立武、消滅長孫無忌,此後官居宰相,位高權重,受皇帝皇後的雙重信任,任憑李義府、許圉師、上官儀等一個個風雲人物潮起潮落,無論身處何等波譎雲詭的政壇風暴,他都能逢兇化吉、穩固不搖,在晚年與李並列朝廷兩大元老,真可謂“官場不倒翁”。官至太子少師、特進,爵封高陽郡公,鹹亨三年五月病逝,終年八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