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為進自請廢後,媚娘重掌大權(第5/10頁)

這次李治不想再找替罪羊,如此大敗誰也頂不了罪:“無幹卿等之事……”媚娘一直在旁注視著他,只見他二目低垂渾身顫抖,正想低聲勸慰一句,卻見李治忽然踉蹌著站起來,“你們誰能告訴朕,我朝威震四海攻無不取,兩年前還盡收高麗之地,今何以慘敗?”

群臣面面相覷,還是保持了一貫的沉默。

“你們都啞巴了嗎?”李治真急了,頓足疾呼道,“時至今日別再說那些粉飾之言了,朕要聽實話、聽真話。今日就算你們指著鼻子罵朕,也無絲毫之過。你們倒是說啊!”

此語落定百官駭然,皇帝如此坦然,看來大家不至於再因言獲罪了,那就說吧!一陣短暫的沉默後,竟有十多名官員爭相出班,痛陳這些年來的軍政過失——

首先,失敗源於士兵戰鬥力下降。大唐定鼎以來所依靠的一直是府兵制,時至今日這一制度已趨於沒落。府兵制的施行是要以均田制為依托的。所謂均田就是國家將土地平均分配給百姓,讓他們耕種,並為國家提供賦役。這個制度有一先決條件,朝廷必須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用於分配,自西晉永嘉之亂至隋朝統一,戰亂持續三百余年,天下黎庶死於戰火者、亡於瘟疫者、流亡他鄉者、被俘為奴者難計其數,焦土遍地、荒草漫野,施行均田並不難。然而隨著貞觀以來的恢復發展,人口越來越多,乾封之際已翻了數倍,國家掌握的無主之地則越來越少。而府兵上戰場也不是白幹,固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薛仁貴一樣從農夫變成大將軍,但只要奮勇殺敵立下功勞便可授予勛官。

勛官自正二品上柱國至從七品武騎尉,共計十二階,是有品級而無職掌的榮譽號稱,其好處在於勛官按品階可以獲得三十頃至六十畝的田地,並且在犯罪獲刑時可酌情減免。但如今用於賞賜的地已快沒有了,尤其在關隴地區,天下軍府六百三十四,關隴獨占兩百多,哪有這麽多地給勛官分?故而地方州縣開始克扣。凡戰後朝廷授予的勛官,地方都要進行復核,趁此機會想盡辦法予以否認,拒不授田。在籍士兵不畏艱險浴血奮戰,辛辛苦苦換來的功勞,地方州縣幾句話就否了,半點兒好處撈不著,還落了滿身傷痛。長此以往誰還願意上戰場?這樣組織起來的部隊又豈會勇於拼殺?

鑒於府兵無法勝任,國家又不得不募集一部分士兵,如前番渡海征百濟,部分士卒便是從山東、河北諸州招募的。龐大的軍費開支加重了朝廷負擔,而且自顯慶以來幾乎無一年不征、無一年不戰,大唐的東南西北各處邊界都羈絆著大量士兵,這也必然導致士兵待遇下降。攻滅高麗之際,屯駐百濟的將士因長年未得到撫慰、賞賜而鬧情緒,逡巡不前,進而導致劉仁願被撤職流放,根源便在於此。這些問題疊加在一起,又造成另一個惡果——軍紀敗壞!

既然授封勛官已沒有實際好處,既然從軍待遇已不復往昔,逃役又有罪,那士兵該怎麽辦?很簡單,國家不給好處,那就自己創收,搶唄!顯慶以來對外征戰的將士屢屢燒殺劫掠,幾乎成了一群強盜。但統兵的蘇定方、契苾何力、劉仁願、薛仁貴乃至一代軍神李,竟無一例外選擇了睜一眼閉一眼。因為他們也沒法辦,既然朝廷用人家打仗,總不能一點兒好處不給吧?可是這等行徑嚴重損害了大唐帝國的聲譽。

大非川之役吐蕃之所以能臨時組織起大量軍隊圍困郭待封,便是因為那些部眾不僅限於吐蕃,絕大部分其實是吐谷渾舊部。此事貌似令人費解,大唐明明是打著為人家復國的旗號來的,而人家為何寧可幫有滅國之仇的吐蕃,也不幫大唐呢?這便是雙方軍紀差異造成的。大唐的士兵大肆劫掠、欲壑難填,時不時地還要向各部酋長索賄;而吐蕃雖悍然吞並了吐谷渾,但祿東贊很重視對吐谷渾貴族的懷柔,甚至與不少部落首領聯姻,加之同為草原遊牧民族的情誼,久而久之便親如一家。左右權衡之下,吐谷渾人寧可不復國,也不願再遭受唐人的劫掠——這個結果真令華夏之人汗顏!

除了上述種種,軍中缺將也是問題。復立吐谷渾、截斷噶爾欽陵的戰略雖好,但唯有非常之人,才能建非常之功。而自李、蘇定方死後,大唐已罕見智勇雙全的將領了。薛仁貴縱然是萬人敵,在兵法韜略上卻差得遠,這場仗他看似無辜,但作為主將自率先鋒而走,逞一匹夫之勇,卻忽視用整體戰略,這個奇襲的計劃,只不過是當初在扶余城的故技重施。明明吐谷渾可汗就掌握在自己手裏,卻不知充分利用其號召力,僅在妙算上便遠不如李、蘇定方。再加上郭待封那等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之人,失敗也是可想而知。試問即便薛仁貴、郭待封等人能成功立足烏海,面對接踵而來的欽陵大軍和漫山遍野的吐谷渾部眾,他們就能應付得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