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為進自請廢後,媚娘重掌大權

一、全軍覆沒

中原之地的五月早已百花盛開、暖意融融,而在西部高原之地卻是另一番景象。

姍姍來遲的春光剛開始眷顧這方土地,高原山峰的積雪也才開始融解,化為一條條涓涓細流,或是滋養著勃勃萌發的青草,或歸入零星漫布的湖泊,抑或徒勞地消失在無垠沙漠之中。雖然白天已經很溫暖,甚至烈日有些刺眼,但黃昏以後依舊寒氣逼人,尤其那冷硬凜冽的狂風,裹著陣陣寒氣、卷著細微沙塵,吹在臉上如刀子割肉一般,把所有人的雙頰都染得通紅。

為了應付這可惡的大風,唐軍將士都用麻布把臉裹起來,特別是縱馬狂馳的騎兵,更是圍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兩只眼睛,就連主帥薛仁貴也不例外。此刻這員悍將正一馬當先,向著吐蕃重鎮烏海城(今青海托素湖一帶)馳騁。

雖然薛仁貴已是威名赫赫的大將,但以往的戰功都是在李、程名振、鄭仁泰等前輩名將指揮下奮勇沖殺取得的,此番出兵其實是他頭一次作為統帥獨當一面。只因李、蘇定方先後過世,劉仁軌又年老退休,如今眾將之中也就屬薛仁貴威望最高了,故而李治授予其大總管之職,寄予厚望。為了不辜負天子的信任,他不僅激勵將士為國殺敵,還對進軍路線做了研究。

在他統領下,四月初唐朝十萬大軍從鄯州(今青海樂都)出發,進入敵境屯於大非川(今青海湖以南、星宿海以東地區)。對於大非川這個地方,唐軍一點兒都不陌生,貞觀九年,李靖、侯君集、薛萬徹等幾路大軍就是在此會師,徹底征服了吐谷渾,繼而穿越大漠消滅高昌國。而三十五年後的今天,薛仁貴要做的事與當年恰恰相反——當今天子李治雖然沒上過戰場,卻並非絲毫不諳兵事。此番出兵薛仁貴的職務是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然而那只是對外釋放的迷霧,他的真實意圖並非直搗邏娑跟吐蕃死拼,而是遵照李治原先的計劃,掃清河源之地的敵人,幫助慕容諾曷缽復立吐谷渾汗國。

吐蕃地域廣闊、將士勇猛,絕非局限於一隅的高麗可比,對付他們,強攻硬打絕非上策,唯有精心謀劃才能大獲全勝,而制勝的關鍵就在吐谷渾故地。前番噶爾欽陵入侵西域,號稱有二十萬大軍,這數目肯定是吹噓,但吐蕃的精銳之師必然大部分已開赴前線。大唐若能趁此時機恢復吐谷渾故地,借助諾曷缽的影響力招攬吐谷渾舊部,繼而屯駐大軍卡住沖要,不啻於在吐蕃腹地和西域四鎮之間築起一道銅墻鐵壁,使其南北不得兼顧。到時候噶爾欽陵孤懸於外無以為繼,進不能取、退而無路,唐軍大舉反攻,再加上西域諸國舉兵響應,他那所謂二十萬大軍還能活幾人?

這是十分厲害的一招,但也有極大風險,在摸不清河源之地兵力部署的情況下貿然進軍,有可能陷入敵軍包圍。為此薛仁貴做了妥善的安排,他命副總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留駐大非川,修築營寨保護輜重,自己親率三萬精銳騎兵背道而進奇襲烏海,若能成功便調大軍前來會合;若遭遇強敵難以推進,則退守大非川,仍可與吐蕃對峙,慢慢謀求勝利。

即便如此薛仁貴還是萬分小心,出於安全考慮他並沒有直接殺奔烏海,而是取道西南,涉過瘴氣彌漫、行軍艱難的河谷之地,借地形掩護迂回至烏海以南,從敵人背後下手。總的來說計劃還算順利,他成功繞到敵後,出其不意擊潰了駐守河口(今青海瑪多)的吐蕃軍隊,將敵人斬殺殆盡,並俘獲牛羊萬余,轉而回攻烏海。

旗開得勝斬獲頗豐,河口回師一路坦途,再沒遇到敵人的阻擊,勝利似乎就在眼前,但薛仁貴心中卻暗藏隱憂。仗雖然打得順,但現在已是五月中旬,比他預想的遲了五六天。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五六天時間可能發生許多事,誰知此刻欽陵是否得到消息,是否已從於闐回師救援?延誤固然是河灘谷地不易行軍造成的,但也與士兵拖延有關。薛仁貴感覺這幫士兵似乎大不如前,當年他率軍遠涉大漠、鏖戰天山,將士生龍活虎無一掉隊,而現在他所率領的已不是那支鐵軍。經過多年的征戰,那些英勇無畏的將士許多已戰死,或是富貴還鄉,還有不少人被派去駐守百濟、高麗之地;現在從征的這些士卒無論戰鬥經驗還是身體素質都差了一大截,在高原連續馳騁幾日便體力不支,中途不得不兩度停下休息,若非在河口打了勝仗士氣旺盛,只怕現在早懶散得不成樣子了。而且他親率的這支騎兵已是十萬人中的精銳,駐守大非川的人更不濟,憑這等士兵若遇強敵恐怕很難占便宜。不過相較士兵的問題,還有一件事更令薛仁貴煩惱——將帥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