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6/9頁)

安吳堡吳家,是渭北著名世家,其祖先在唐初在冀州為官升遷到華原郡任上,途經嵯峨北上時,見嵯峨山嵐如黛,林茂花香,草肥地廣,水清魚躍,是難得一見的風水寶地,於是記在腦海,在任三年返鄉時,走到嵯峨山麓,不再前行,在一塊草肥水美視野廣闊的地方,面南坐北蓋了數間草屋定居下來。當時唐朝還沒有一統江山,戰事頻仍,渭北人煙稀少,一戶人家深藏密林草地,並無人幹擾侵襲。李世民入主皇位後嵯峨山麓得到開發,嵯峨吳家成為大戶,子孫繁衍成群,多時達到二十八口,有子五人。吳家人多勢眾,當過華原副刺史的吳一令活到八十八歲無疾而終,其子孫為紀念老人,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為安吳堡。時光如梭,到了清乾隆年間,吳家後人分支外遷關中各地,都無什麽大的建樹,只有堅守安吳堡的吳氏五十九代孫吳十三官至正七品知縣,在任時加強了對子女四書五經的教育,奠定了吳氏後人的家學基礎。到了吳尉文父主政安吳堡時,官拜議敘布政使,享四品之尊,穿黃馬褂,吳家財富一躍成渭北大戶。

吳尉文七歲開始讀聖賢書,二十一歲時其父讓他到京應試從宦,舉薦官員都是實權派,從地方到省城到北京,一路暢通無阻,只要走完過場,頭上戴頂五品烏紗帽輕而易舉。作為四品議敘布政使的老父親,心裏不僅有數,而且十有八九把握。但吳尉文跪在老父親面前說:“大,你如想讓子孫後代富貴安康吉祥,將來岀現更多為國盡忠棟梁之材,實現長久榮宗耀祖輝煌百年夙願,就別讓兒進京當官從政,讓我棄官從商。待我為吳氏打下雄厚物質基礎,培養好真正可獨立勝大任的人才時,還愁咱吳家沒有飛黃騰達的時日?這樣做,比大眼下走後門花銀子,找人情尋路子為兒弄頂烏紗帽要強十倍,走後門花錢尋路當上官,心裏也不踏實,與其提心吊膽,還不如不戴那烏紗帽呢!”老父親聽後,考慮良久,才說:“大不勉強你,你既已選擇好要走的路,大支持你!”吳尉文真的走上棄官從商的路。經過四十多年商場拼搏,終於成為關中大地最成功的秦商代表人物之一。

吳尉文的從商之路,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原因十分簡單,他有一個在朝廷任四品議敘布政使的老父親做後台。地方官吏和京城實權人物互為利益往來,在大清朝是公開的秘密,只要彼此一句話,再難辦的事到他們手裏,就成為水豆腐、軟柿子,沒有辦不成的。吳尉文從商,見鹽、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只說了一句話,花了幾紋銀子,便拿到了六百鹽引,在揚州設了一家名為裕隆全的大鹽棧,在山西運城開了一家大粒青鹽棧,在渭北設了一家茶業行,不到十年便家大業大,地方官吏們不看僧面看佛面,為自身利害著想,自然遇事都要給他足夠面子。風光無限的吳尉文用他那智慧的大腦,指揮、調動了無數為他岀謀獻策的腦袋,把安吳堡變成他商業王國的大本營,在這個大本營裏,他潛心研究總結歷史上成功商人的營商經驗,集前人之大成,不斷改變經營策略,以適應商場形勢需要。他最得意的傑作是借用《孫子兵法》中有備無患、百戰不殆的謀略,在生意場上從不做無準備、無制勝把握的買賣。加上他對孔孟的中庸之道熟讀於心,在為人上從決定從商那天開始,便以“和諧、圓世、慎微、誠恭”八字為準則,與人交友求義,面對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他都能禮賢下士,和氣生財,不妒不嫉。“見車讓路寬,見人禮為先”的吳尉文,到死都沒忘記教導兒子和兒媳:寧可舍得十萬銀,不可惡言傷人心。在他留給子孫的《從商劄記》文稿裏,留下一篇洋洋兩千余言的《營商必備》,列舉了二十條商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品德,他告誡後來的商人們,商人如果不能成為族群中的精神楷模或領袖,就不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被世人尊敬的商人。

“商人應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老師,在售出物資時,也售出為人處世的美德與經驗。”晚年,吳尉文在與他的夥計講到什麽是商人時,創造了這一經典語句,在秦商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只可惜時局的動亂,把他的聲音淹沒在戰火硝煙和喊殺聲中。

吳尉文可以說是秦商中活得快樂逍遙的人,連嵯峨山安吳堡周邊的山大王強盜首領們也敬他三分。他一生積德行善,解囊救窮,扶貧送醫,樂善好施,和尚們為他誦經,道士們為他祈福,官吏們為他歌德。他可謂是心想事成的人物了。但是,他也有永遠無法驅散的愁雲緊鎖眉頭,有他至死心痛的愁怨,生前多次黯然神傷淚流。他曾在他的《每日劄記》裏填詞吐露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