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埋下禍根(第5/9頁)

蔣介石脾氣古怪,體弱多病,性格很不好,因此經常遭到同村人的嘲笑。一個算命的說他的頭部骨骼奇異,“怪得出奇”。成人之後的他仍然如此,經常突然之間大哭不已,忽而又怒不可遏,忽而又長時間閉門不出。一位注意到他這種反復無常行為的老師說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長大後的蔣介石操著一口浙江方言,語速很快且嗓門很大。

由於父親離世,蔣家經常遭到當地政府的欺淩。有一次,一個村民因為交不起米稅,逃離了本村。年少的蔣介石被帶到公堂之上,他被威脅說,如果不能籌到錢來替那個人交上稅款,就會被投入大牢。他設法籌到了稅錢,但對這種不公卻耿耿於懷。他自稱這是“點燃內心革命之火的第一顆火種”。

14歲的時候,蔣介石與本村一位比他大5歲、名叫毛福梅的姑娘定了親。婚姻並沒有使他安定下來,他並不想一輩子待在偏僻的溪口,也不想經營鹽鋪的生意。結婚4年後,帶著母親給他的一點兒積蓄,他來到了奉化,進入了規模不大的鳳麓學堂讀書。

在鳳麓學堂,蔣介石發現了一本篇幅不長的中國古代軍事經典著作《孫子兵法》。這本書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孫武於公元前4世紀寫成的。在孫武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超的戰爭藝術”。孫子主張以機智勝蠻勇,用詐術克刀兵。

孫子還主張“兵不厭詐”,認為戰爭最重要的是“任用間諜”,而不在於如何用兵。他認為那些既貪且愚、不會使用間諜的將領“不懂為將之道,也不懂輔佐君主的方法”,進而斷定他們“沒有愛民之心”。武裝戰爭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惶恐,並使得經濟凋敝,生靈塗炭。只有選擇合適的人選去從事間諜工作,“是為神紀,人君之寶也”。不過,孫武也警告說:“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用間,非微秒不得間之實。”任用間諜可真的稱得上是一門“細之又細的學問”。

與中國其他的經典一樣,《孫子兵法》幾千年來也吸引了眾多的評注家來為其作注,在原著基礎上添加了大量的內容。宋朝的一位注者援引了一個例子,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如何使用間諜的道理:

有一次,我朝曹大將軍[2]釋放了一個死刑犯,讓他假扮成一個和尚,吞下一顆蠟丸,然後派他去了西夏國。這個假和尚到了西夏後就被抓起來投進了大牢,和尚告訴他們自己的肚子裏藏了顆蠟丸,西夏人便讓他去茅房裏排了出來。蠟丸被打開後,西夏人在裏面發現了一封曹大將軍寫給西夏國軍師的信。西夏國王大怒,把軍師和那個和尚都處死了。

那位注者在後面簡單地加了一條評注:“這就是任用間諜的意義所在。”

孫武的思想引起了蔣介石的極大興趣,並形成了他未來謀略的雛形。也正是在鳳麓學堂求學期間,蔣介石在老師的指引下開始研讀宋代學者朱熹的以嚴格律己為特點的理學思想。朱熹認為,克己、自律和修德才是達到天人和諧的正道。到目前為止,蔣介石一直在與貧窮鬥爭,在忍受別人對他長相的嘲諷的同時,還要克制自己的暴躁脾氣。因此,朱子的“克己”思想對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他試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處事的核心原則,不過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

在鳳麓學堂,他還養成了一個終生保持的習慣:每天早上黎明即起,穿著睡衣或短褲在臥室的陽台挺身站立,雙唇緊閉,雙臂交疊胸前,靜思半小時。

由於孫武思想的影響,他立志投身軍營,開始馬背上的生活,指揮三軍,調遣密探。1906年,他離開鳳麓學堂,到附近的龍津中學繼續求學。不過他在那裏只待了三個月,就退學到日本接受軍事訓練,當時他只有19歲。就在蔣介石去日本的前一年,日本擊敗了沙皇俄國,這表明日軍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亞洲無人能及,要發展中國自己的軍隊,日本的經驗值得深入研究。

蔣介石給母親寫信索要去日本的路費,遭到母親的拒絕,於是蔣介石便把辮子剪下來寄給了她,全村為之震驚。最後,他的母親還是很不情願地同意給他路費了。

到了日本後,蔣介石才發現,這裏的軍校只接受清政府官派的中國留學生。他在日本待了6個月,被那裏蓬勃的革命氣氛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種依靠密謀的槍杆子政治。

孫文新成立的同盟會給共和革命事業注入了新的力量。孫文最為幹練、最有前途的手下是蔣介石的同鄉、時年30歲的陳其美。陳其美非常聰明,又極富魅力,是個真正的實幹家。起先,他把蔣介石收到自己的麾下,後來二人竟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