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的衰退與蘇聯的擴張,1973~ 1979(第2/25頁)

緩和與人權

隨著1972年歲末的臨近,蘇美“夥伴關系”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比1945年以來的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好。美國參議院批準了反彈道導彈條約並通過了一項有關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臨時協議。10月簽訂的蘇美經貿關系的一攬子協議,為蘇聯在對美出口方面的非歧視性貿易地位以及美國在對蘇出口方面的官方信貸支持掃清了障礙。尼克松公開承諾將向莫斯科提供長期貸款。在有關越南問題的巴黎和談的最後階段,由於美國人與莫斯科的全方位的情報共享,秘密渠道也突然之間變得活躍起來。11月,勃列日涅夫在西方的兩個重要夥伴尼克松和勃蘭特都再次當選,一個是大獲全勝,一個是穩穩當當。

11月20日,勃列日涅夫在病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出現在了蘇共書記處。“一切都很好,”他對鼓掌歡迎的官員們說,“不管怎樣,到頭來獲得勝利的是和平力量,而不是戰爭力量。”勃列日涅夫展望了為商討歐洲安全會議的籌備工作而將在赫爾辛基舉行的預備會議。由於蘇聯與西德的和解,勃列日涅夫最後說,“我們推動並參與了歐洲事務的組織工作。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點,永遠不要讓它從我們的手中滑掉”。還是在11月,在蘇聯的堅持下,來自東、西歐的代表們,再加上蘇聯、美國和加拿大,就成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一事達成了一致。在勃列日涅夫看來,它將取代北約和華沙集團,成為歐洲最高的政治組織。

總書記在1973年的上半年收獲了蘇聯外交的豐碩成果。5月,他成為首位訪問西德的蘇聯領導人——幾十年來,蘇聯的宣傳一直都在詆毀這個國家,說它是新納粹主義的老巢。勃列日涅夫對於自己所見到的一切都興奮不已,包括自己下榻的波恩附近的居姆尼希宮(Palais Gymnich),以及勃蘭特作為禮物送給他的嶄新的寶馬跑車。由於兩位領導人的良好的個人關系,政治家及實業家之間的談判也是成果累累:蘇聯增加石油、天然氣和棉花的供應,以換取德國的設備、技術以及夢寐以求的消費品。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訪問美國,而在那裏,他再一次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的興奮和愉快。他遊覽華盛頓,盤桓於戴維營以及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萊門特的尼克松的家中。他還開著美國車高速行駛,身旁坐著嚇壞了的尼克松;他擁抱好萊塢明星查克·康納斯(Chuck Connors),還像兒童一樣擺弄六發的玩具左輪手槍和總統送給他的牛仔腰帶。但實際上,此次訪問的成果非常有限。在經貿合作上依然沒有任何突破。不過,在6月22日納粹入侵蘇聯的周年紀念日,當他和尼克松簽訂防止核戰爭的雙邊協議的時候,他還是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對於總書記而言,這份保證不使用核武器的協議是朝著實現他父親願望的方向前進的重要一步。但尼克松和基辛格卻不這樣看。他們後來都聲稱,蘇聯那樣做是為了離間美國與北約的關系。基辛格在其回憶錄中堅稱,他第一個察覺到勃列日涅夫的倡議是“蘇聯人的花招,居心叵測,是想誘使我們同意放棄使用核武器,因為不管怎麽說,保衛自由世界要靠這些核武器”。基辛格甚至寫道,這是蘇聯人耍的陰招,是為了給對中國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找理由。實際上,在簽訂協議的時候,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認為它純粹是象征性的。至於它對北約盟友的“分離”作用,他們並沒有太過擔心,甚至也沒有跟西歐人協商。而且在當時,中國人率先發動核戰爭的能力與蘇聯人的一樣,讓美國人感到不安。

在勃列日涅夫的意圖與其美國夥伴對於它們的感知(或至少是對它們的描述)之間的這種隔閡,反映了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信任的限度。實際上,雙方都把緩和視為管制下的競爭,是對冷戰的延續,只不過手段沒有那麽危險而已。雷蒙德·加特霍夫既是緩和的參與者,也是緩和方面的學者。他說,只要有可能,雙方都想取得對於對方的單方面優勢。當勃列日涅夫歡慶蘇聯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得到加強的時候,尼克松也正穿梭於蘇聯的周邊國家:訪問伊朗,想把伊朗國王變成美國在波斯灣的總督;訪問波蘭,在華約組織中重新燃起反蘇的希望。

確保美國的政治家和蘇聯的統治者繼續站在“以實力促和談”這一熟悉的立場上的,與其說是戰略考慮,不如說是國內的政治狀況、意識形態和官僚集團的利益。在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協議簽訂之後,尼克松力主增加戰略武器。當勃列日涅夫在西德的時候,他甚至拒絕討論蘇聯即將部署的全新的“先驅者”中程導彈,也就是後來西方所說的SS-20。勃列日涅夫的助手亞歷山德羅夫-阿根托夫認為,勃列日涅夫“是聽從了得到葛羅米柯支持的我們軍方領導層的建議,尤其是烏斯季諾夫”。軍方對於這些可移動的、高精度的新型導彈非常自豪,並視之為對蘇聯四周北約基地的期待已久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