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冷戰之路,1945~1948(第2/21頁)

在會議的頭幾天,拜恩斯提議邀請法國和中國討論與德國衛星國的和約問題。莫洛托夫在沒有請示斯大林的情況下就同意了。因為在他看來,美國人之所以堅持讓聯合國的其他成員國也參與有關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和平會議,只是想擡高聯合國的地位。但在斯大林的眼裏,西方國務活動家的每一項動議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陰謀,是要破壞在雅爾塔和波茨坦已經達成一致的有關專屬勢力範圍的認識。他對莫洛托夫非常惱火,並命令自己這位倒黴的副手收回同意讓中國和法國參加討論的決定——這一著導致了會議的暫時擱淺。斯大林寫道:“同盟國在向你施壓,以便讓你屈服。但你必須堅持到底。”莫洛托夫承認了他的“嚴重疏忽”。從那時候起,莫洛托夫便因為對西方的“姑息”而受到斯大林的懷疑。

不管拜恩斯玩弄“原子外交”出於什麽樣的意圖,這位國務卿並不想被看作正在毀掉民眾對於戰後合作的希望。9月20日,拜恩斯為了挽救此次會議,便向莫洛托夫提議簽訂一份條約,讓德國保持20~25年的非軍事化。莫洛托夫在跟斯大林聯系時建議接受拜恩斯的提議,“只要美國人在巴爾幹各國問題上多少能跟我們保持一致”。但斯大林並不想從德國撤軍,以換取它非軍事化的一紙保證。這位克裏姆林宮的最高領袖指示莫洛托夫,拒絕拜恩斯的建議。他對莫洛托夫解釋說,拜恩斯的提議有四個不同的目標:“第一,分散我們對遠東的注意力——美國人在那裏扮演了日本未來朋友的角色——讓人以為那裏的一切都好;第二,得到蘇聯的正式認可,讓美國在歐洲事務中跟蘇聯平起平坐,以便日後可以跟英國聯手控制歐洲的未來;第三,貶低蘇聯與歐洲國家業已達成的同盟條約;第四,破壞蘇聯將來要與羅馬尼亞和芬蘭等國簽訂的同盟條約。”

這些話顯示出斯大林當時心中既缺乏安全感,野心又很大。在答復拜恩斯的新提議時,斯大林指示莫洛托夫建議:跟在德國相似,在日本也成立同盟國管制委員會。美國獨自控制日本,不讓他國染指,這就跟美國對原子彈的壟斷一樣,威脅到斯大林對戰後世界的設想。拜恩斯在英國人的支持下,拒絕討論蘇方的反提議。斯大林勃然大怒:“英美無禮至極,對自己的盟友缺乏起碼的尊重。”他在給莫洛托夫的電報中說。

斯大林仍想與美國人打交道,所以盡量避免對杜魯門有任何不敬。盡管這樣,他還是決定拒絕被懷疑是“原子外交”始作俑者的拜恩斯。9月27日,斯大林指示莫洛托夫,要表現得“絕對堅強”,不要指望與美國妥協。“會議的失敗意味著拜恩斯的失敗,我們不要為此感到惋惜。”莫洛托夫仍然希望在經過多日激烈的討價還價之後,同盟國會拿出一個合適的折中方案。但斯大林並不想讓步,於是,倫敦會議便於10月2日以僵局收場了。

從短期來看,斯大林阻撓倫敦會議的策略是成功的。拜恩斯因為未能與蘇聯人達成協議而非常沮喪。他決定退讓,不再像早先那樣剛愎自用。美國反對蘇聯在中歐的行為的決心大為受挫。為了打破僵局,拜恩斯指示埃夫裏爾·哈裏曼拜會斯大林。10月24~25日,斯大林在他位於黑海加格裏(Gagri)的秘密別墅裏慷慨地接待了哈裏曼。在會見中,哈裏曼注意到,斯大林“對我們拒絕蘇軍在北海道登陸依舊耿耿於懷”。這位蘇聯領導人指責說,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做事想不到要通知蘇聯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衛星國”,他說,這種角色蘇聯是不會接受的。在日本,斯大林說,蘇聯讓在一邊,讓美國人想怎麽幹就怎麽幹,這樣也許會更好。他斯大林從來不贊成孤立主義政策,但“現在,蘇聯或許該采取這樣的政策了”。

哈裏曼發現,斯大林“對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非常猜疑”;但在會見結束離開時,他認為如果中歐在經濟、貿易和文化領域對美國的影響保持開放,蘇聯在那裏的安全關切可以得到滿足。他未能看到,對斯大林來說,中歐和巴爾幹是沒有英美的空間的。11月14日,還是在加格裏的別墅,斯大林直截了當地告訴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Wladyslaw Gomulka)和其他波蘭共產黨人,要拒絕美國人的“門戶開放”政策。他向客人們警告說,英國人和美國人企圖“奪走我們的盟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

斯大林決心不讓中歐受西方的影響,並不意味著他放棄了外交遊戲。突然間,拜恩斯又成了他最中意的夥伴。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拜恩斯默許了蘇聯的要求,把法國和中國排除在和談的總體安排之外。12月9日,在斯大林從黑海發給克裏姆林宮政治局對外政策“四重唱”(莫洛托夫、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吉·馬林科夫和米高揚)的電報中,他寫道,“我們贏得了這場鬥爭”,迫使美國和英國在巴爾幹問題上後退了。他再次斥責莫洛托夫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與恫嚇。最後他說,“顯然,在與美英這樣的夥伴打交道時,要是我們顯得沒有底氣,在恫嚇面前開始讓步,那我們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要的成果。要想從這樣的夥伴那裏有所斬獲,我們就必須用堅定而頑強的政策武裝自己”。最高領袖向他的手下證明:就跟以前在戰爭時期一樣,他們在戰後事務中也離不開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