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一)(第4/7頁)

俄羅斯的經濟復蘇在普京之前就開始了,但在他擔任總統期間卻開始有了奇跡般的表現。1999-2007年,俄羅斯的經濟以每年大約7%的速度增長,並最終達到了它在崩潰前的規模。實際收入和個人消費翻了一番還多,惡性通貨膨脹結束了,盧布又成了穩定而堅挺的貨幣。雖然俄羅斯未能從美國那裏得到任何經濟角色,但全球經濟卻突然為之提供了大把賺錢的機會。在中國、印度和世界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增長的推動下,能源價格的飆升為俄羅斯預算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結果,普京的俄羅斯從石油中獲取了比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得到的更多的暴利。盡管普京的俄羅斯之前連工資和養老金都沒錢支付,但它現在卻積累起了世界上第三大外匯儲備,償清了它的大部分外債,並開始在美國和西歐大量投資公債和證券。社會發展趨勢也隨著經濟的恢復而發生了變化。出生率開始上升,緩解了人口災難。由受過教育的年輕的俄羅斯人構成的為數達幾百萬的新中產階層出現了。他們拿高薪,講英語,在歐洲、土耳其、埃及、印度和泰國度假,擁有公寓、鄉間別墅和汽車,在互聯網上查閱信息。這種繁榮總體上偏向於莫斯科,但俄羅斯其他地方也從建設和消費的浪潮中得到了好處。俄羅斯人從來沒有像他們在普京領導下生活得那麽好。

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采取了蘇聯時期的某些習慣性的和標志性的做法,其中包括蘇聯有關二戰的愛國主義宣傳。由教育部向幾百萬俄羅斯高中生推薦的新教科書稱贊蘇聯“對於全世界無數的人民來說,是最好、最公正的社會的典範”。這本教科書還說,美國“發動了”冷戰,並且由於這個原因,“民主化當時不是斯大林的選項”。該教科書解釋說: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在沒有得到任何安全保證的情況下就拱手交出了蘇維埃帝國;北約的擴張“為莫斯科定下了一個任務,要在後蘇聯時代的世界裏追求一種更加積極的對外政策”。

大部分俄羅斯人都支持普京的道路及其剛柔相濟的威權主義。俄羅斯的新中產階層並不支持那種反對克裏姆林宮把財富和權力都集中到自己手裏的政治主張。葉利欽在20世紀90年代的“民主”大躍進,對於絕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說,都是個苦澀的教訓。他們把西式的改革與不幸、犯罪及國家制度的崩潰聯系在一起。2004年,他們以壓倒性的優勢使普京再次當選。民意調查顯示,穩定、降低犯罪率和有利於平民百姓的收入再分配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經濟與社會的復興提升了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2004年,58%的俄羅斯人希望普京恢復俄羅斯作為一個偉大而受人尊重的大國所應有的地位。在國家控制的電子媒體的影響下,他們對於被神化的蘇聯的過去有了一種懷舊感。盡管在俄羅斯也有譴責斯大林主義和斯大林帝國的書籍和電影,但許多俄羅斯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很糊塗,有些人甚至把斯大林視為俄羅斯歷史上的正面人物。

這兩種趨勢——西方的擴張與俄羅斯的復興,必定要產生摩擦。2005年,普京把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概括為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確保國際秩序穩定”的夥伴關系。然而到了2006~2008年,俄羅斯逐漸開始挑戰北約和美國。使得局勢進一步復雜化的是,俄羅斯與其北約鄰國之間的小摩擦妨礙了它融入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開始是波蘭,接著又是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成為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障礙。俄羅斯在普京領導下的復興,除了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反莫斯科派系之外,也令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惴惴不安。老式的安全困境出現了。有些東歐領導人認為西歐太過依賴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他們擔心西歐國家,尤其是德國、法國和意大利,會出賣他們。東歐人力主修建從亞洲到歐洲的新的輸油管道,它們將繞過俄羅斯並提升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獨立性”。另外,克裏姆林宮和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都把波羅的海各國、波蘭和捷克視為對俄羅斯懷有厭惡和恐懼心理的地帶。普京身邊的那些克格勃出身的人,憤怒地拒絕讓“新”俄羅斯為蘇聯過去對這些國家的占領和不公正的待遇承擔任何責任。俄羅斯國家和名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能源壟斷企業得到德國的支持,沿波羅的海海底修建“北流”管道,繞過波羅的海各國和波蘭。他們還說服土耳其、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合作修建“南流”管道。在此期間,普京與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哈薩克斯坦的領導人達成排他性協議,確認了俄羅斯在對歐油氣供應方面的壟斷地位。2005年12月~2006年1月,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取消對烏克蘭人的價格補貼並在議價中采取強硬立場,用減少天然氣供應進行施壓之後,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爆發了“天然氣戰爭”。一位重要的西方專家評論說,俄羅斯對能源的壟斷,使其相對於西歐的地位,“比它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為牢固”。換句話說,普京的克裏姆林宮覺得自己擁有比斯大林或勃列日涅夫的克裏姆林宮更多的對付西方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