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功成身死(第3/4頁)

鄧艾的行軍路線,全長七百多裏。按照現今最新的行政區劃,大體是從甘肅省文縣東南的青崖關,翻越摩天嶺,到達四川省的青川縣城附近;再經過青川縣向南,到達江油市的雁門鎮;在雁門鎮掉頭向西,到達平武縣的南壩鎮,也就是蜀漢的江油關;從南壩鎮再向南,有一條險峻的山崖小路,當時叫做左擔道,可以到達綿陽市,當時叫做涪縣。左擔道的得名,是在這裏通行時,有一個方向上,只能用左邊肩膀挑擔子,如果用習慣的右邊肩膀挑,就會與山崖發生碰撞而失足掉下山去。到達綿陽市之後,前往成都就是一馬平川,沒有高山阻擋了。

鄧艾突然殺到江油關,在此守衛的蜀漢將領馬邈,嚇得趕緊舉手投降。現今傳統戲劇的《江油關》,演唱的就是這段故事。江油關丟失的消息傳到成都,朝廷立即派遣諸葛亮的兒子,當時擔任高級將領衛將軍的諸葛瞻,率領一支人馬前去阻擊鄧艾。諸葛瞻到達涪縣之後,幕僚黃崇及時提出建議,趕快繼續推進到前方的左擔道一帶,扼守險峻的山口,不讓對方進入平原地帶。如果諸葛瞻采用這個建議,鄧艾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但是,實戰經驗嚴重不足的諸葛瞻,卻沒有采納這一建議,而是在平坦的涪縣坐等鄧艾。兩軍一接戰,以逸待勞的諸葛瞻前鋒部隊,竟然敗下陣來。諸葛瞻只好後退一百裏左右,在綿竹縣(今四川省德陽市北黃許鎮)擺開陣勢,再度迎戰。

鄧艾派遣兒子鄧忠、將領師纂,從左右兩邊發動鉗形攻勢。激戰開始時,吸取教訓的諸葛瞻占據上風。兩員將領沒有得手,回去報告鄧艾說:“對方打不下來啊!”鄧艾勃然大怒,厲聲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麽打不下來!”就要下令將兒子和師纂一並斬首。嚇得兩人趕緊指揮手下兵馬,再度投入戰鬥。反正都是死,兩人拼命向前沖鋒。這一戰,諸葛瞻和張飛的兒子張遵,當場陣亡。大獲全勝的鄧艾,乘勢向前推進到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市),逼近蜀漢的京城成都。

當年十一月,對整個戰局並不完全清楚的劉禪和朝廷群臣,誤以為前方的軍情已經大勢已去,決定舉手投降。至此,蜀漢政權滅亡,鄧艾取得了最理想的輝煌勝利。

但是,僅僅兩個月後,立下大功的鄧艾卻慘遭陷害和屠殺,是什麽群體的陰暗人性,在其中起了關鍵性作用呢?

話說鄧艾接受投降之後,為了安撫蜀漢君臣,使他們促使在前線的姜維大軍,放下武器接受現實,立即采取了如下權宜性的政策措施:一是以曹魏朝廷名義,給予劉禪驃騎將軍的高級軍職;二是優待而不侮辱投降的蜀漢君臣;三是嚴厲禁止全軍將士,在成都燒殺搶掠,使社會秩序保持平穩安定。有了這樣的政策措施做基礎,劉禪就安心向前線發出一道道投降指令,於是姜維也在涪縣,率領軍隊向鐘會繳械投降。

姜維一投降,鐘會就陡然起了野心。曹魏的十八萬大軍,現今除了鄧艾手下的兩萬,其余十多萬都在自己手中。蜀漢投降的軍隊,姜維統領的主力軍團幾萬人馬,也歸自己掌控。手握二十萬強兵,又在四面封閉、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不是天賜良機,讓我在此當第二個劉備嗎?野心發了芽,他就針對兩個關鍵人物施加手段。一個是姜維,他在當地有人脈,要好好拉攏他,讓他當自己的助手;另一個是鄧艾,他是現今此處唯一手中有軍隊的人,必須設法鏟除他。主意打定,鐘會就停下腳步,在成都北面的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實施自己的野心計劃。

這邊的鄧艾,在成都安定人心之後,就向朝廷建議,乘勢進攻東面的孫吳,並為此提出種種計劃。他的建議,雖然有一點越權的意味,但是也僅僅限於紙面上的建議,並未在得到朝廷批復之前,擅自采取任何行動。但是,陰險的鐘會卻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他秘密上奏司馬昭,誣告鄧艾有心謀反,還耍出另外一個狠毒的陰招。這是什麽陰招呢?

原來,這鐘會出自書法名家,其父鐘繇,是各種書法字體都擅長的全能型書法大家,後世把他與東晉王羲之,並稱為“鐘王”。“自古詩稱李杜,而今字仰鐘王”的鐘,說的就是他。鐘會得到父親的傳授,也能書寫各種字體,尤其善於模仿別人的字跡,可惜沒有用在正道上。他秘密派出心腹人員,在半路上攔截鄧艾向朝廷呈送表章的使者,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跡,故意把奏章寫得來措辭囂張自大,然後再密封後呈送給司馬昭。這一招實在太毒辣,司馬昭立即下令將鄧艾押到京城問罪。鄧艾心中沒有鬼,所以並未舉兵反抗,父子倆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