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功成身死

作為三國名將,鄧艾最為輝煌的戰功,當然要數他以兩萬多人馬,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舉攻滅了蜀漢政權。三國當中被他攻滅了一國,功勞實在太大。但是,就在建立大功之後才兩個月,他竟然又被自己的同僚陷害,父子二人慘遭屠殺,命運的落差也實在太大。那麽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在進攻蜀漢的戰爭中,參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麽樣的盤算?戰爭僵持階段又有什麽樣的心態和表現?鄧艾取得成功主要憑借什麽樣的人性品質?他慘遭陷害和屠殺,又是什麽群體的陰暗人性起了關鍵性作用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參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麽樣的盤算?

景元四年(263)五月,曹魏宣布對蜀漢發起全面進攻。正式的詔書雖然是由十八歲的皇帝曹奐發布,但是背後的操縱者,卻是執政大臣司馬昭。司馬昭心中的盤算是什麽?“三國探客”告訴你。

他的如意算盤,歸結起來是一句話: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原來,經過他父親司馬懿、大哥司馬師兩代人的經營,司馬家族已經牢牢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並且將權力的接力棒,交到司馬昭的手上。三年前,二十歲的年輕皇帝曹髦,企圖使用武力對抗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在皇宮門前,只留下他一句表達極度憤怒的話語“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流傳至今。司馬昭改立十五歲的曹奐當皇帝,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第一步鋪平道路。

什麽是司馬昭突破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自己的爵位,突破侯爵的限制,提升到公爵。因為曹魏制度規定,異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皇室宗親才能封公爵、王爵。作為異姓大臣的司馬昭,首先要成為公爵,才能夠進一步稱王、稱帝。因此,小皇帝曹奐一登基,就接連發布聖旨,要把司馬昭提升為公爵,其實這都是司馬昭自己導演的戲碼而已。既然是戲碼,就要演得逼真,所以小皇帝一連封了三次,司馬昭也一連推辭了三次。事不過三,下一次不會推辭了。但是,這終歸不是小事,最好有一個充分的理由,於是就有了討伐蜀漢的戰爭。當年十月間,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司馬昭就以我軍連連取勝為由,欣然接受晉國公爵的封號。他的封地有十個郡,大多都在先秦時期晉國的故地,所以就把國號確定為“晉”。

既然這場戰爭出自政治上的盤算,那麽就必須打勝而不能打敗。司馬昭估計蜀漢總兵力最多九萬,於是動員了十八萬大軍,接近曹魏全國兵力的二分之一,超過對方一倍,組成三路大軍。又精心挑選了指揮官,定下總體戰略方針。第一路大軍三萬多人馬,指揮官鄧艾,任務是正面圍攻敵軍主帥姜維;第二路大軍也是三萬多人馬,指揮官諸葛緒,任務是截斷姜維後路。以上兩路人馬,在西面的隴西戰場擔任主攻,而最吃力的正面主攻,則落在鄧艾的身上。第三路大軍十多萬人馬,指揮官是鐘會,任務是從東面的漢中戰場乘虛而入,充當後援,借機擴大戰果。

鄧艾此前一直在隴西的前線,與蜀漢的姜維較量,對於京城中司馬昭發動這場戰爭的政治盤算,並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最初風聞朝廷要出兵的消息時,他曾經一再上奏,認為從軍事上看,攻滅對方的時機還沒有成熟。他是一直同蜀漢交鋒的大將,說話當然有分量。司馬昭只好特別派遣自己的心腹幕僚師纂,前去給鄧艾當下屬,向他直接傳達自己的意圖。司馬昭的老爸司馬懿,當年曾經是大力提攜鄧艾的恩人,鄧艾得知此事的玄機和背景,立即不再反對,而是下定決心,勇挑重擔,完成好最吃力的正面主攻任務。

後援大軍的指揮官鐘會,曹魏開國元勛鐘繇的小兒子,是一個心思特別復雜的人物。他智商很高,多才多藝,從小就受到眾人的贊美;後來仕途也通暢,成為司馬氏的心腹智囊,經常參與機密大事的策劃。司馬昭把十多萬後援大軍交給他指揮,完全不是偶然。但是,鐘會的能耐大,野心也大,一旦羽翼豐滿,他就會鋌而走險。此番第一次手握強兵,獨自在外發號施令,而且擔任最為輕松的後援,他心裏很興奮,認為以自己的非凡才幹,建立大功易如反掌;如果天賜良機,說不定還能自創一片天地。他帶著如此心態上了前線,而此後鄧艾的慘死,就與鐘會這樣的復雜心態直接相關。

曹魏三路大兵壓境,蜀漢憑借高山險阻的有利地勢拼死抵抗,一度造成戰局的僵持。在僵持階段,曹魏的前線指揮官又有什麽樣的心態和表現呢?

最初的戰爭形勢,曹魏一度占據上風。此前蜀漢軍隊的主力,一直由主帥姜維帶領,長期在西面的隴西戰場與鄧艾較量。因此,東面的漢中戰場相對平靜,兵力也明顯配備不足,就給鐘會提供了乘虛而入的絕好機會。鐘會在關中平原,將手下的十多萬人馬,從西向東分成三路,通過褒斜道、駱谷道、子午道,向南穿越秦嶺,平行向前推進,非常順利地就進入對方的地盤,推進到蜀漢北方的軍事大本營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