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伐悲歌

諸葛亮在軍事舞台上最重要的表演,當然要數北伐中原的系列性戰役。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去世,四十三歲的諸葛亮接受劉備的臨終囑托,以丞相身份,全面掌管蜀漢的軍政大權。此後的十一年間,他先是在後方,動用全國力量,進行充分的前期備戰;然後奔赴漢中前線,親自擔任統帥,演奏出實戰時期的攻防三部曲,直到五十四歲病死在前線為止。那麽他在後方的備戰時期,做了哪些充分的準備?接下來在前線的攻防三部曲,具體的進程和特點如何?對他軍事上的用兵才能,又有什麽樣的評價?最後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的北伐行為,準確的心理動機又應當如何定位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了北伐曹魏,做了哪些前期的準備。

在諸葛亮受命托孤之前,蜀漢全軍的實際統帥是劉備,而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作用,主要是保障全軍的後勤供應。他的工作很出色,《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档案記載是“足食足兵”。糧食充足,兵員充足,是個很稱職的後勤部長。正是因為長期搞後勤,深知後勤的重要性,所以當他為北伐進行準備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從後勤準備工作開始,而基本的項目,是如下兩大方面。

首先是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廣泛種植糧食,大量儲蓄軍糧。這見於《三國志》卷三十二《後主傳》。

第二項重大行動,在兩年之後開始,這就是平定南中。所謂南中,是當時益州南部五個郡的統稱。這片地域相當廣大,包括現今四川省的南部,以及貴州、雲南兩省的全部,當時大部分都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混同居住的山區。劉備去世之後,南中四個最大的郡,也就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先後出現武裝動亂。這四個郡的漢族大姓首領,包括七擒孟獲故事中的孟獲,以及少數民族首領,與孫吳遙相配合,共同對抗蜀漢政權。由於劉備剛剛去世,諸葛亮沒有立即采取行動。兩年之後的建興三年(225)春三月,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開始平定南中,用他後來《出師表》中話來說,就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渡過當時叫做瀘水的金沙江,深入到不毛之地,一直到達現今雲南省昆明市的滇池一帶,基本平定了叛亂勢力之後,當年的十二月回到成都。

平定南中,通常稱為諸葛亮的南征。那麽諸葛亮為何要南征?除了表面容易看得出來的理由,也就是穩定後方的維穩需要之外,還有沒有深層次的玄機呢?回答是有,而且大大的有。玄機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

這場南征,實質上是為後來北伐而做出的重大軍事準備,應當視為北伐戰爭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玄機起碼有三點。

其一,它是一場實戰性質的大練兵。要想北伐,蜀漢軍隊必須具備強勁的山地行軍作戰能力。為什麽?因為要進攻曹魏,必須翻越分界線秦嶺。而秦嶺山脈不僅海拔高,最高超過三千米,而且縱深長,最短的穿越路線也有五百裏左右。山路崎嶇險峻,還要與對方激烈戰鬥,沒有強勁的山地行軍作戰能力,可是說是毫無勝算。把軍隊拉到南中的雲貴高原山地上,一面行軍,一面作戰,正是最好的實戰能力訓練。

其二,它是一場精銳兵員的大征調。蜀漢的軍隊數量,大約是人口的十分之一,即十萬左右。而曹魏的軍隊和人口,都在蜀漢的四倍以上,而且擁有最強大的騎兵軍團。因此,蜀漢要進攻曹魏,一是必須增加軍隊的總數,二是必須增加精銳的兵力。而當時的南中,正是蘊藏精兵的地區。當地一個叫做“青羌”的民族,歷來以能征善戰而聞名,與巴郡一帶的板楯蠻,並稱益州的兩大精兵。此番平定南中之後,上萬家的青羌,被遷移到成都一帶,改編為五個部分,稱為“五部青羌”。這支勁旅在山地作戰時,行動快速無比,故而有“飛軍”的美名。後來曹魏的名將張郃,就是死在這支飛軍手裏,下面還要說到。

其三,它是一場戰略物資的大開發。大規模戰爭,必須有戰略物資的強大支持。而南中恰好又是盛產軍用物資的地區。據《三國志》和《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將大批軍用物資源源不斷調往朝廷,主要有黃金、白銀、朱砂、生漆、皮革,還有耕牛和戰馬。黃金和白銀,直接用於軍費;朱砂、生漆、皮革,用來制造藥品、兵器、鎧甲;耕牛用於運輸,戰馬更是蜀漢軍隊的急需。

總之,諸葛亮平定南中要達到的深層次目的,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上明明白白記載的八個字:“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大批軍用物資不斷調運出來,國家在備戰上達到充足富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