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臥龍出山

三國多名將,正說也精彩。

本節開始講蜀漢的名將。首先登台的這一位,他的正式官職,是朝廷的行政首腦丞相,性質原本屬於文臣;但是他又掌控了全國的軍權,指揮千軍萬馬南征北伐,實際上也是全軍的總司令。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亮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今天我們是把他作為特殊的名將來介紹,所以著重在他的軍事業績。那麽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諸葛亮最初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為何在襄陽的隆中等待了十二個年頭?為何會被劉備深深打動而為之出山效勞?他出山後的第一個官職,又怎麽會是顛覆傳統印象的總稅務官呢?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瑯邪郡陽都縣人氏。陽都縣,在今山東省沂南縣,現今還有古城遺址留存。諸葛家族,本是官宦世家。他名字中的“亮”,是指光亮。而“孔明”的孔,有人說成是孔洞的孔,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說,準確的含義,應當是非常,性質是副詞;“孔明”者,非常之鮮明也。名和字兩者配合,就是這道光亮將會非常之鮮明。可見家庭對他是寄予了厚望的,盼望他將來成為光彩照人的傑出人才。

據《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記載,他父親諸葛珪死得早,留下兒子三人。大哥諸葛瑾,後來避亂江東,成為孫權手下的大臣。諸葛亮和小弟諸葛均,幼年時由叔父諸葛玄撫養。諸葛玄出任江南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帶著兩個侄兒去赴任,從此諸葛亮就離開故鄉。後來,諸葛玄下了崗,生活困難,而北方老家又是一片戰亂,只好帶上侄兒到荊州的襄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投奔在此當軍政長官的老朋友劉表。不久,諸葛玄也不幸去世。諸葛亮兄弟二人相依為命,在襄陽城西二十裏一處名叫隆中的地方,開始了半耕半讀的獨立生活,即《諸葛亮傳》中所謂的“躬耕隴畝”。山清水秀的隆中,當時屬於南陽郡的鄧縣管轄,現今已經成為著名的三國歷史名勝古跡。

諸葛亮在襄陽停留的時間,是從東漢建安元年(196)前後,到建安十二年(207),前後十二個年頭;從年齡上說,是從十六歲的少年,到二十七歲的青年。那麽他在這裏成長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從外表上說,他就很特殊。《諸葛亮傳》說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當時一尺,相當於現今二十四厘米,八尺就是一米九六,身材高大,容貌雄偉,當時的人都認為他非同凡響。蜀漢名將趙雲的身材,史書記載也是身長八尺,兩人一文一武,都以忠誠正直著稱,無論身材和品格,都是你高我也高。

從風度上說,他也很特殊。他空閑時最喜歡抱膝而坐,對著那綠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梁父吟》又名《梁甫吟》,這首古代樂曲,傳說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在泰山下耕作時所作,正好出自諸葛亮的老家齊魯一帶,堪稱熟悉的鄉音。每當他放歌《梁父吟》時,胸中豪情奔湧,大有乘長風破萬裏浪的意味。

從讀書上說,他也很特殊。特殊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當時他與徐庶、石韜、孟建在一起遊學,那三位好友讀書,“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這見於《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徐庶三人努力把儒家經典讀熟讀精,那是在走東漢儒生應試教育的老路。什麽是東漢應試教育的老路?前面講呂蒙時我們有過詳細介紹。東漢從地方推薦出來的人才,以孝廉為主體,到京城集中之後還要進行考試,題目選自儒家經典。如果對儒家經典讀得不精不熟,就會考不及格,當不成官。諸葛亮讀書,不走這條老路,采用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就是“觀其大略”。所謂“觀其大略”,不是隨便亂翻草草了事,而是在閱讀時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精華,而非面面俱到,糾纏在繁瑣的細節上。

諸葛亮之所以采用新方法,除了他個人的明智選擇之外,還與當地的文化大環境密切相關。當時南面的荊州,不僅社會相對安定,戰亂較少,而且在首府襄陽,還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術文化精英。他們在軍政長官劉表的大力支持之下,推進學術文化建設,形成了後世所謂的“荊州學派”。這個學派,提倡簡明扼要的新學風,反對東漢以來繁瑣零碎的老學風,成為當時戰亂年代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不難看出,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正好與荊州學派簡明扼要的新學風相吻合。那麽這是偶然嗎?回答是,非也。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能在襄陽停留長達十二年之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裏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特別是這裏獨特清新的文化環境。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他與荊州學派的領軍人物司馬徽、龐德公,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妻子就是諸葛亮最小的姐姐,所以龐德公是他的姻伯。而司馬徽比龐德公年輕十歲,兩人的關系親如兄弟。後來向劉備大力推薦諸葛亮的,不僅有一同遊學的學友徐庶,更有這位老前輩名流司馬徽。由此可見,他的讀書新方法,是在充分吸收荊州學派的豐富營養之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