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和中興,大唐的回光返照(第2/5頁)

李純是一位勵精圖治的賢能君主,他即位後,熟讀貞觀和開元年間的事情,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當作效仿的榜樣。為了一改朝廷日益衰弱、藩鎮權力日益膨脹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權力,改變了對藩鎮的姑息政策。

當時,因為夏綏銀節度使韓全義入朝,所以他想讓自己的外甥楊惠琳擔任節度使。但是唐憲宗李純卻任命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綏銀節度使。當李演來到夏州時,楊惠琳便公然叛亂,李純下令讓河東和天德的軍隊前去平亂,兵馬使張承金斬殺了楊惠琳,至此夏州楊惠琳之亂被平定。

李純又下詔討伐劉辟,他任命高崇文為左神策行營節度使,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等人強強聯手。高崇文手下的士兵個個戰鬥力強大,而且高崇文一直帶兵打仗,作戰和用兵的策略上都很高明。劉辟畏懼高崇文,決定先和別的節度使交手,他攻陷了梓州,抓住了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高崇文前去搭救,攻克了梓州,又在接下來的幾次戰役中打敗了劉辟。在攻克成都後,高崇文活捉了劉辟,將他押回長安,劉辟和他的兒子被誅殺,劍南西川叛亂順利平定。

蜀地被平定後,很多藩鎮都心中恐懼,要求入朝,鎮海節度使李琦也提出了這樣的請求,但到了入朝的時候,他又說自己得了病來不了,在潤州叛亂。李純立刻削去了李琦的宦爵和屬籍,派出軍隊討伐李锜。鎮海軍兵馬使張子良和潤州大將李奉獨等人抓住了李锜,朝廷將李锜誅殺,又沒收了他的財產,賜給百姓,至此淮海之亂也被平定了。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了,他的兒子田懷諫當了副大使,當時田懷諫只有十一歲,軍心不安,李純試圖借機控制魏博。當時魏博三軍共同舉薦田季安手下的大將田興執掌大權,將士們想要進行兵諫,田興知道後,跪在地上請求士兵們,但是將士們已經下定決心,田興無可奈何,只能請求他們不要傷到田懷諫,將士們答應了,殺了蔣士則等十余人。李純下詔封田興為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和魏博節度使,賜田興名弘正,田興以魏博六州歸順朝廷,李純就這樣成功收復了魏博六州。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了,他的兒子吳元濟密不發喪,對朝廷謊稱父親生病臥床,由他代為處理軍務。李純從平定蜀地之後就想拿下淮西,於是授予嚴綬以山南東道節度使的頭銜,加淮西招撫使,讓他帶領軍隊攻打蔡州。嚴綬率軍與吳元濟對峙,吳元濟根本沒把嚴綬放在眼裏,他的部下都勸他索性造反。淮西連接山東、河北等地,吳元濟縱兵抗衡打響了淮西之役,這是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李純借助十六鎮的兵力,歷經三年之久,才平定了叛亂,吳元濟在長安被斬首,淮西在割據了三十多年後,終於復歸朝廷的統治。

因為淮西叛亂的平定,削藩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朝廷處於優勢,得以集中兵力進攻河北、山東的藩鎮。王承宗主動獻上了德、棣二州,成德至此也歸順了朝廷。

李師道是最後一個被平定的藩王,他在危急的形勢下,先投降了朝廷,但很快就反悔了。於是李純決定要發兵征討李師道。李師道聽說大軍逼近,讓百姓修繕守城工事,連婦人都要服役,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李師道的軍隊中發生了兵變自潰,李師道的部下率兵反叛,抓住了李師道和他的兩個兒子,斬殺了他們。為首的是淄青都知兵馬使劉悟,於是淄青和所屬的十二州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下來。

至此,唐憲宗李純削藩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連平盧這樣的強硬藩鎮也遵守了朝廷的約束,基本上結束了從唐代宗李豫開始的長達六十年的藩鎮自己任命官吏,不供賦稅的情況。但是盡管“元和中興”削弱了藩鎮割據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給朝廷統治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元和中興”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沒能恢復唐朝之前的繁榮景象。

李師道行刺武元衡

武元衡生於唐肅宗乾元元年,他有著高貴的血統,是武則天的曾侄孫,被稱為唐朝第一美男子,才華橫溢、風度翩翩,詩文寫得非常好。他的曾祖父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兄,官至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是文人學士,曾任考功員外郎,他的父親武就曾任殿中侍禦史。武元衡出身於名門望族,自幼博覽群書,長大後進士及第,擔任監察禦史,接任華原縣令,從此走上了仕途。

當時,駐華原的鎮軍督將們蠻橫無理,百姓對他們又驚又恐。身為華原縣令,武元衡卻無法制止督將們的橫行霸道,所以內心十分郁悶。於是他說自己身患重病,請求辭職,回家閑居休養。唐德宗李適聽說武元衡很有才能,就召他回京,給他連升三級,官至右侍郎中,時常召見他詢問治國良策,武元衡總是侃侃而談、對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