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淒涼晚景,曇花一現怎奈何(第4/9頁)

但是朝廷上的很多官員都很了解楊炎的為人,覺得這件事有些蹊蹺,紛紛為劉晏鳴不平。李正己多次上表,詢問劉晏因為何罪被殺,譏諷朝廷聽信讒言,還說了楊炎派遣使者前往各鎮將過錯推給皇帝的事情。李適派宦官到李正己那裏核實情況,當他發現事情全部屬實,十分憤怒,產生了誅殺楊炎的想法。但是沒有立刻公布出來,而是想一步一步地把楊炎的權力奪回來。他提升盧杞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楊炎為中書侍郎,仍為平章事,但不再縱容楊炎專權了。

盧杞是個相貌醜陋,沒有文學才幹的人,楊炎十分瞧不起他,不想和他同時執政,經常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在議事的時候又多有意見不合的情況。盧杞覺得受到了輕視和侮辱,他為人狡詐,為了發展自己個人的勢力和威信,對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就狠下毒手,他等待著機會,想要把楊炎害死。

當唐德宗李適任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統領各軍討伐梁崇義的時候,楊炎勸諫說:“他是董秦的養子,為人暴虐不堪,讓他去平定崇義,日後很難控制。”但是李適不聽,還對楊炎更加不滿,罷免了楊炎的宰相職務,讓他擔任了其他職務。楊炎入朝謝恩,沒有去中書省與盧杞見面,盧杞覺得楊炎眼中根本沒有自己,於是更加恨他。

不久之後,盧杞引薦嚴郢為禦史大夫。嚴郢擔任京兆尹的時候,由於不依附於楊炎,所以楊炎指使禦史張著彈劾他,又提拔了與嚴郢有矛盾的源休為京兆尹。於是,盧杞想利用嚴郢與楊炎的積怨來打壓楊炎。楊炎的兒子楊弘業不學無術,經常違法亂紀,私自接受別人的賄賂,被人告發,嚴郢審理此案時,順藤摸瓜地查出了楊炎的其他罪行。楊炎在修建家廟時,請河南尹趙惠伯為他出賣東都的私宅,趙惠伯就把此宅買來作為官署。嚴郢認為趙惠伯是故意出高價買了楊炎的宅子,變相行賄。此外,更有流言蜚語說楊炎在王氣的地方修建家廟,想要改朝換代。李適聽說後勃然大怒,將楊炎流放,楊炎預感到前景不妙,寫詩感嘆:“一去一萬裏,千知千不還。崖州何處是,生度鬼門關。”在半路上,李適又下詔賜死楊炎,終年五十五歲。

賢臣劉晏和楊炎就這樣相繼死去,這兩位大臣雖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都力主改革,很有才幹。在這之後,朝中的官員變動十分頻繁,由於之前發生的叛亂和宦官專權留下了太多的陰影,所以李適經常猜疑,不敢過分相信別人,而且固執己見,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李適縱有一腔熱血和宏圖之志,也沒能一如既往地執行下去。

誤用奸佞,朝臣頻頻被害

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人。他的父親是禦史中丞盧奕,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時期的宰相盧懷慎。盧懷慎的才能不及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讓,在任期間沒有什麽特別的功績,但他為官清廉,生活節儉。盧杞生長在這樣一個歷代仕宦的家庭中,但他從小就受到家中節儉家風的熏陶,吃粗茶淡飯,穿舊的衣服。他因為父蔭擔任了清道率府兵曹,歷忠州、虢州刺史。因為偶然的機會,他被唐德宗李適慧眼識珠,提拔為禦史中丞,後來又升為禦史大夫。不過十幾天的功夫就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杞剛升任宰相的時候,朝中還有一個宰相叫楊炎。由於楊炎在朝中任職的時間比較久,資歷和權勢都比較高,所以對新上的盧杞很是看不起,楊炎為了不跟盧杞在同一個地方辦公,就常常稱自己身體不適。楊炎的這一舉動讓盧杞很受傷,從此懷恨在心。沒過多久,就把楊炎牽連進一個案子裏,然後給唐德宗李適進讒言,將楊炎貶到了邊疆,又在路上派殺手將他殺掉了。

楊炎死後,盧杞又打算害死宰相張鎰。張鎰很有才幹,又對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唐德宗李適的信任,張鎰在皇帝面前的風頭蓋過了盧杞,所以盧杞心中非常恨張鎰,一直等待機會對張鎰下手。

當時有一對兄弟朱泚和朱滔,朱泚靠嘩變的將士推舉當上了節度使。因為這個頭銜來得並不光明正大,所以朱泚就把這個頭銜留給了弟弟朱滔,自己入朝拜見皇帝以示忠心。朱泚入朝不久就發現弟弟朱滔有反叛的想法,但是那時他並不想參與進去。朱泚有個部下叫蔡廷玉,想要離間朱氏兄弟,朱滔向皇帝上奏請求將蔡廷玉殺掉。但是李適沒有殺死蔡廷玉,只是把他貶出京城。蔡廷玉覺得被貶謫很委屈,於是投水自盡了。盧杞以蔡廷玉自殺為由上了一道折子,請求將禦史鄭詹交給三司審察,他說禦史的職責就是糾察百官,蔡廷玉一案如此不清,所以應對鄭詹也進行調查。鄭詹聽說這件事後去找張鎰征詢意見。盧杞一見鄭詹進了張鎰的房間,馬上跟了進去,鄭詹來不及走就躲了起來,盧杞假裝不知道,和張鎰聊起天來,談話中涉及了機密,張鎰只得打斷他說:“盧大人,這些話不要在這裏講比較好,禦史鄭詹也在這裏。”盧杞故作吃驚狀說:“哎呀,剛才我說的可都是絕密的事情啊,旁人是絕對不能聽到的啊!”於是,盧杞不等三司對鄭詹的審察結果出來,就以鄭詹偷聽機密為由將他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