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淒涼晚景,曇花一現怎奈何(第2/9頁)

李希烈進攻襄陽,得勝之後果然把襄陽收入自己的私囊中,抓當地的百姓作為奴隸,把那裏的財物洗劫一空,看到襄陽已經沒有可利用的地方了,李希烈又撤離那裏。唐德宗李適沒有吸取這個教訓,又讓李希烈出兵攻打淄青。李希烈奉命來到淄青後,暗中阻撓運河的交通,準備偷襲汴州。

當李希烈看到四鎮自立為王時,心裏癢癢,也想當王,於是自稱建興王。他出兵攻打汝州、尉氏,圍攻鄭州,直接威脅到了洛陽,他還派兵駐守在鄧州,完全切斷朝廷通往南方的交通路線。李適見無法控制住李希烈,一邊積極地控制自己直接管理的神策軍,一邊調集淮西周圍的各地軍隊,一起對付李希烈,但是紛紛遇到了挫敗。

戰火就這樣從河北蔓延到河南,唐德宗李適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士兵們冒著雨雪前行,路上十分寒冷,常年在外打仗也無法回家照顧一家老小,所以希望朝廷能給一筆可觀的報酬作為安家費,但是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卻並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心情十分不好,再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們發生了嘩變,沖進了城裏,把府庫裏的金銀財寶全都搶走了,又占領了皇宮。有人提議讓朱滔的哥哥朱泚來做領袖,於是朱泚連夜入宮,自稱大秦皇帝,後改稱漢元皇帝,年號應天,李適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這次兵變就是涇原兵變。

在士兵攻進皇宮之前,唐德宗李適倉皇逃到奉天,成為了在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之後的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李適為此十分心痛,寫了一封罪己詔,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李適在詔書中宣布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他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對待他們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李適開始逐步調整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甚至對朱滔也予以寬恕,準許他歸順朝廷。於是王武俊、李納、田悅等人決定取消王號,上表謝罪。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因為兵敗而自殺,李希烈被部下陳仙奇殺死,陳仙奇歸順朝廷,李適任命他為節度使。

這場藩鎮混戰,從四鎮之亂開始,一直持續了五年之久,全國人口銳減,生產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沒有得到絲毫改善,盡管四鎮取消了王號,但是依然各自割據一方。李適在削藩受到巨大的挫折後,對待藩鎮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問題的形勢和機遇轉瞬即逝,藩鎮割據積重難返。

“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革

楊炎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長相十分俊美,學識也很豐富,而且為人豪爽大氣。在唐代宗執政時期,楊炎曾在朝中擔任官職,負責起草詔令,但是因為宰相元載一案,楊炎受到了牽連,被唐代宗貶了官。唐德宗李適不計前嫌,任用楊炎為宰相,他上任不久,就在經濟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舊制,天下的錢帛都被貯藏在國庫中,一年分四季由官員向皇帝上報具體數額,還有專人負責來核實錢帛的收支情況。後來因為京城中的豪紳很多,索取賞賜不加節制,皇帝為了取用方便,就將國庫中的錢帛全部歸入內庫,由宦官來掌管,掌管內庫的宦官最多時竟有三百多人,他們牢牢地把持著內庫。楊炎擔任宰相之後,決心要革除積弊,他向李適上奏說:“錢帛是國家的根本,人生存的命脈,天底下的各種動亂都因此而起,如果由宦官來掌管的,那麽豐儉盈虛大臣們都無法得知,就無法了解到目前國家的財政情況,經常會出現中飽私囊和貪汙腐敗的事情,導致國庫空虛,國家的根本一旦動搖,那麽天下也會隨之動搖。”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征收賦稅的時候實行租庸調制,就是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這是以人口為本的賦稅制度。到唐玄宗執政末年,由於戶籍制度的廢弛,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土地買賣情況、財產變化情況都很久沒有人調查,也沒有重新進行登記造冊,均田制度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在征稅的時候,官府不管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只是按照以前的戶籍情況向鄉裏按人頭數目收稅。安史之亂發生後,戶口銳減,但是由於戰禍,朝廷到處向百姓征收賦稅,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官吏總是巧立名目,隨意增加賦稅,新稅舊稅接連不斷,根本沒有限度。那些家裏人口眾多的富人家庭,一般都有朝中官吏或者寺院的庇護,可以瞞報逃稅,但是普通的貧窮百姓沒有靠山和後台,無法瞞報人口,而征收賦稅的官吏借機對百姓進行侵奪,百姓承擔不起繁重的賦稅,只能成為流民,生活十分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