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殘破,赫赫盛唐不歸路(第3/9頁)

張良娣因為受到唐肅宗李亨的寵愛,所以權傾一時。她和李輔國勾結,招致當時還是廣平王的李俶以及建寧王李倓的不滿。張良娣甚至一再懇求李亨立她所生的兒子為太子,李亨的態度一直不置可否,建寧王李倓得知這件事曾經多次向父親進諫,表示為了大唐中興堅決反對立張良娣的兒子為太子。沒過多久,張良娣的兒子就夭折了,立太子的事情就此擱置。但是張良娣依然在後宮興風作浪,想要通過李輔國,來幹涉朝政。建寧王李倓向李亨報告說:“陛下,良娣驕奢恣意,和李輔國內外勾結,一定要多加小心啊。”李亨並沒有相信,但是這件事加深了張良娣對李倓的怨恨。

張良娣開始策劃打壓建寧王李倓的陰謀,她在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之間制造罅隙來使他們互相產生誤會,漸行漸遠。張良娣先勸李亨把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立為太子,再改任建寧王李倓為兵馬元帥。建寧王李倓一下就識破了張良娣的陰謀,直言不諱地勸阻了李亨。

張良娣看一計不成,心中又有了別的計謀。她在李亨面前吹枕邊風,她對李亨說:“陛下,建寧王恨不得當元帥,所以想謀害廣平王。”李輔國也添油加醋地進讒言,也說建寧王李倓因為沒有當上兵馬元帥而心懷不滿,準備謀害廣平王李俶。李亨見雙方都說了這件事,心中大怒。在張良娣和李輔國兩個人的蠱惑之下,不分青紅皂白,立刻下令將建寧王李倓賜死。李俶和李泌多次向唐肅宗李亨表明李倓沒有罪,李亨自己後來也感到有些後悔,然而為時已晚,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沒有了建寧王李倓這個絆腳石,張良娣和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在朝廷中形成了很大的勢力,懦弱的李亨也只能聽之任之。隨著權力的日益加大,李輔國越來越專橫,對張良娣也不如從前那麽畢恭畢敬了,張良娣想獨攬大權,所以和李輔國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後來,唐肅宗李亨得了重病,便下詔讓太子監國,處理軍國大事。張良娣想廢掉太子,因為怕日後控制不了他。於是暗中讓越王李系入宮,準備擁立他為太子,可是李輔國卻支持太子,所以張良娣和李輔國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張良娣打算除掉李輔國,她想借太子的力量,但是太子並沒有上她的當。

越王想當太子心切,什麽都願意聽張良娣的。張良娣派太監選拔宦官二百多人,全副武裝,埋伏在長生殿後面,準備隨時發動兵變,等待時機殺死太子。一切安排好後,張良娣召太子入宮,可是他們的陰謀被李輔國知道了,他立刻調集禁軍數百人埋伏在淩霄門保護太子,太子剛到達門口,就被李輔國手下的人帶到了安全的地方,李輔國自己率兵沖進長生殿,抓住了越王李系等百余人。張良娣嚇得躲進了唐肅宗李亨的寢殿,李輔國帶兵沖了進來,抓住了張良娣,李亨並不知道兵變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驚嚇,張良娣向李亨求救,然而李亨自己連話都說不出來了,病情急劇惡化,當場就駕崩了。沒有了唐肅宗李亨,李輔國一手遮天,把張良娣和越王李系都處死了,擁立太子即位,就是後來的唐代宗。唐代宗與建寧王雖然不是一母同胞,卻一直兄弟情深,他即位後很快就為建寧王大事昭雪,先追封其為齊王,後來又追謚為承天皇帝,大辦喪禮。

平息安史之亂,唐軍收復兩京

李亨在靈武為諸將所推舉,登基為帝,改元至德,成為了唐肅宗。李亨一直有個心病,那就是尚未蕩平安史之亂的余孽。於是,他開始整頓軍隊,準備收復兩京。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叛軍。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親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的刺史。郭子儀自幼好武,後來參加了武舉考試,成為了一個武舉人,他以武舉身份擔任左衛長史。由於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政治腐化,沒家族背景的郭子儀在邊防一呆就是幾十年,直到他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升為開德軍使、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郭子儀推薦了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和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由於安史之亂初期,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都被唐玄宗李隆基誅殺,所以郭子儀所帶領的隊伍成為了大唐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郭子儀率領部隊大敗高秀巖部,攻下了靜邊軍和馬邑,打通了朔方和太原的聯系,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從而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了泡影,並為大唐軍隊日後東出井徑、進入常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郭子儀率朔方精兵出井徑,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一起打擊叛軍,在九門、嘉山連敗史思明的軍隊,殲滅了安祿山的軍隊數萬人,唐軍的聲威因此大震。但是郭子儀和李光弼東面戰場的勝利並沒有挽回大唐軍隊正面戰爭的大敗,長安被安祿山的軍隊攻克後,郭子儀、李光弼退守井徑,河北諸地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