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最後的秦軍

秦始皇麾下的帝國秦軍,曾經是當時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歷經百戰,名將輩出,在短短十數年間,徹底摧毀六國的軍事力量,統一了中國。秦帝國建立後,這支軍隊北上與匈奴軍團作戰,奪取了河套地區,將匈奴的勢力驅趕到蒙古高原北部,移民建立九原郡。在南方,秦軍越過五嶺山脈,深入亞熱帶和熱帶山川叢林,征服廣大的百越地區(現福建、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移民建立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秦帝國的軍隊組織,大體可以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兩部分。地方軍是屬於各地的守備部隊,由各地征集,按各縣各郡配置,由各郡縣守尉指揮,數量不多,一般在當地駐守。中央軍是秦軍的主力,包括駐守關中保衛京師鹹陽的衛戍部隊和駐守邊關要塞的野戰部隊。中央軍也由各郡縣征發,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秦征服六國,北擊匈奴,南侵百越,主要都是由中央軍擔當。

秦末之亂爆發時,秦帝國軍隊的配置,除各地的地方軍外,中央所屬的主力軍大概有四支。一支是征服嶺南地區後留駐的南部軍,一支是屯駐長城沿線的北部軍,一支是新組建的中部軍,再有一支是駐守關中的京師軍。這四支秦軍,在秦末之亂中命運各不相同。我們一一分別敘述。

(一)南部軍

南部軍是秦帝國征服和鎮守嶺南地區的軍隊,人數大約有十萬人。南部軍的第一任統帥是屠雎,第二任統帥是任囂,第三任統帥是趙佗。

秦帝國出兵逾越五嶺,征服嶺南地區,在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左右。出征嶺南,秦帝國究竟出動了多少軍隊,《史記》沒有明確的記載。西漢時期編撰的《淮南子·人間訓》提到,秦將屠雎領軍五十萬進攻嶺南。《淮南子》是諸子雜說匯編,誇誇其談的事情多,嚴謹的史事少。五十萬大軍南征的說法,大概也是遊說之士的誇張。

當時,嶺南地區還處在部落君長時代,沒有完整的國家機構和組織嚴密的軍隊。面對這樣的對手,秦帝國全面動員,以五十萬大軍征嶺南的說法,很難令人相信。新近的研究認為,秦帝國南征軍的數量,可能在八到十萬之間,比較合於情理[3]。據史書的記載,隨同秦軍的南進深入,秦政府曾經數次向嶺南地區移民,將五十萬人數理解為秦南征軍、後勤運送和前後移民的總人數,或許更合適一些。

秦末之亂爆發後,帝國東南的舊楚國地區反叛最為劇烈,秦與嶺南的交通聯系完全斷絕。駐防嶺南的南部軍采取了安土保民的政策,封鎖了五嶺邊界,斷絕與北部地區的交通,完全沒有介入秦末之亂的戰爭中。大約在秦二世三年(前207)末,南部軍統帥趙佗宣布獨立,建立了南越國。支撐南越獨立建國的基本軍事力量,就是南部軍。

(二)北部軍

北部軍是秦帝國負責北方邊境地區防務的軍隊,沿長城駐守,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特別是匈奴騎馬軍團的南侵。北部軍的第一任統帥是蒙恬,第二任統帥是王離,總部設在上郡膚施縣(今陜西榆林一帶)。北部軍數量最高時號稱有三十萬人。

關於北部軍,史書的記載比較明確。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統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奪取了匈奴在河套地區的肥美牧地,設置九原郡,移民屯田,修築長城要塞,建立了帝國北部邊境最大的軍事基地,常年駐重兵。北部軍不僅直接面對匈奴的數十萬騎馬兵團,也是關中地區的北部屏障,重要性非同一般,軍隊的統帥蒙恬為內史,即兼任首都地區的行政長官,監軍是皇太子扶蘇。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於出巡途中,李斯、趙高、胡亥偽造詔書送抵膚施,扶蘇和蒙恬先後自殺,北部軍改由副將王離統領,王離的副將是蘇角和涉間。

秦末之亂爆發,北部軍奉命內調參與平叛[4]。在王離的統領下,北部軍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雁門太原地區,負責平定趙國和燕國地區的叛亂。北部軍控制了雁門太原地區後,封鎖井陘口,策反趙國大將李良,顛覆了武臣的趙國政權,進入華北平原,攻擊在齊國支援下重建的趙歇趙國。這一段時期,北部軍的主要交戰對手是齊趙聯軍,主要戰場是河北地區,數量有十余萬人。二世二年九月,北部軍一部秘密南渡黃河,與退守濮陽的章邯軍會合,一舉擊潰圍城的楚軍,殺死了楚軍大將項梁,取得了平叛戰爭中的重大勝利[5]。

濮陽大勝後,北部軍乘勝攻戰,將齊趙聯軍和趙王君臣圍困在巨鹿,章邯也統領中部軍主力渡河北上支援,拉開了巨鹿之戰的序幕。不久,項羽統領楚軍主力渡河北上,切斷王離軍和章邯軍的連接,破釜沉舟渡過漳河,在巨鹿城下大敗秦軍,大將王離被俘,副將蘇角戰死,另一位副將涉間燒身自殺,北部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