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一片降旗出臨安(第4/5頁)

實事求是地說,元軍很寬容了,沒有像金軍那樣欺壓北宋君臣,也沒有像北宋滅亡時舉行傳統的牽羊受降之禮,連軍隊都屯駐在臨安城外,只派一小部分元軍進城入駐大內皇宮。

三月,伯顏入臨安,元軍滿載著南宋的戶口版籍、冊寶儀仗、車輅輦乘、禮樂祭器、圖書珍玩等器物,押解著宋恭帝、全太後、兩宮後妃、外戚、宗室、大臣、太學生等幾千人北上元大都(今北京)。

名單裏沒有太皇太後謝氏。

謝道清以老病為理由,在原皇宮內暫留。說來也是奇跡,自從被陳宜中氣著了自閉於寢宮之後,她真的哪兒也不去,連南宋滅亡了也巋然不動。

五個月之後,謝道清抱病去大都,七年之後病死。

宋恭帝北遷元大都,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六年之後,被元人遷往更北的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青年之後,為避禍自願出家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修訂翻譯了《百法明門論》等佛經,終成一代高僧。晚年時偶有所感,作了一首小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有人持詩上告,元廷疑他有召賢復國之意,遂下詔賜死,時年五十二歲。

南宋已滅,元軍決定班師,有人不同意。元軍漢人體系裏的第一大姓史家,大漢奸史天澤的長子史格堅決要求追殺南宋余黨。蒙古人毫無興致,元軍漢人體系裏的第二大姓張家接了這個活兒。

張弘範任主帥追殺南宋逃亡小朝廷。

當年的六月,南宋小朝廷到達了福州,並且聚集了全部班底。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都費盡了千辛萬苦,才會聚到了南宋正溯的兩位親王身邊。

先說親王的逃亡。

益、廣兩王被範文虎追殺,關鍵時刻,是楊鎮獨自斷後,犧牲了自己,才給他們爭取到了逃亡的可能。途中逃亡者們無馬無轎,徒步逃跑,最狼狽時他們躲在山中七日,幾乎饑渴而死。

陸秀夫是單獨行動,可憐一介文官帶著一家老小逃出臨安,千裏奔波,居然最早找到了趙昰與趙昺。茫茫人海,兵危亂世,這不是奇跡更不是偶然,而是陸秀夫對宋室的忠貞,而產生出來的竭盡全力的追尋。

並且他發現了陳宜中。

這個逃跑宰相被陸秀夫挖了出來,他居然有臉乞求諒解,而陸秀夫也真的原諒了他,帶著他去見南宋皇室。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更荒唐的是南宋皇室不僅不追究他之前的各種混賬行為,居然還承認他是宋朝的首相……

之後來到的是張世傑,他帶著龐大的水師到來,給小朝廷以真正的安全感、存在感。

文天祥的到來是最坎坷最艱難的。他被元軍押解去大都,走到鎮江段時逃跑,一行六七人連夜逃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真州守將苗再成開城迎接他,兩人密謀以淮西軍南下,趁元軍不備反攻臨安。這就要求兩淮宋軍通力合作,具體是李庭芝與夏貴。

可憐戰時混亂,文天祥、苗再成都不知道夏貴的現狀。

夏貴以淮西之地投降元朝。

夏貴時年已經八十歲,若是為貪生、貪富貴,又能有幾天享受?可他就是降了。因為他的投降,他在宋史中無傳,在元史中無傳。他一生中近二十余年與元軍角逐,攻略八方,戰阿術、敗董文炳、鬥劉整、敵伯顏,南宋能以半壁殘山剩水苟且偷安,他出的力著實不小。

一切都化作雲煙。

降元之後只多活了三年,所為何來?

時人有詩一首紀念他:“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嗚呼夏相公,萬古名不朽。”

整個江淮區域裏的大將只剩下了李庭芝還在抵抗中,他的揚州是文天祥唯一的希望。可是李庭芝的回應是遺憾的,他密令苗再成殺了文天祥。

理由很充分,文天祥曾參與議和,又有江南宋兵逃入揚州,說元軍會派一個宋朝宰相來揚州招降。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與文天祥出現的時間、身份非常吻合。

苗再成左右為難,只好把文天祥送出真州,臨別時出示李庭芝的命令,讓其自謀生路。分開後,苗再成仍然不放心,他派了兩路士兵跟上去接觸文天祥,如果文天祥真的勸他們投降的話,立即殺掉。三方相遇之後,文天祥強烈的愛國之心迅速感染了這些士兵。

這些士兵沒有回去復命,而是直接保著文天祥去揚州。

揚州之行仍然是遺憾的,他們根本沒能進城,城周四面貼滿了懸賞捉拿文天祥的告示,李庭芝許諾不論死活都有重賞。

文天祥開始了漫長多難的南返之旅。他們在燒毀的荒村中躲藏,在樹林中躲藏,隨從被元軍捉到,一行人餓得奄奄一息,被樵夫救活,由高郵稽家莊幫助,從海路到達了溫州,找到南宋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