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伯顏下江南

趙禥天天泡在女人堆裏,總共生出了三個兒子。楊淑妃生的趙昰七歲,全皇後生的趙四歲,俞修容生的趙昺三歲。

有嫡,自然立嫡。

四歲的小孩子登基坐殿,成了南宋的第七位皇帝,史稱宋恭帝。趙昀那位端莊的皇後謝道清垂簾聽政。

軍國大權仍舊掌握在賈似道手中。

南宋的防線已經從淮河、漢江一線收縮到長江一線,按蒙古水師的力量,隨時可能突破長江天險。賈似道也急了,他分兵派將固守這最後的安全底線。

命汪立信為京湖安撫制置使兼湖廣總領,趙溍為沿江制置使兼淮西總領,殿前都指揮使陳奕率水師守衛鄂州至黃州的長江防線,李庭芝、夏貴分任淮東、淮西安撫制置使。

汪立信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位。

汪立信,進士出身。這人難得生就一顆理智平常心,在如此的亂世中,當國家危亡於呼吸間的緊要關頭,看得清理得順天下大事。他給賈似道提出了三條建議,以應付南宋危局。

第一,將內地,包括江南以及原兩淮區域的兵力盡量抽調至長江北岸,組建起一支五十萬人建制的抗元大軍。這些軍隊在長江防線上劃地防守,百裏一屯,屯有守半,十屯一府,府有總督。這是上策。

第二,禮送郝經回國,按鄂州大戰時所答應的歲幣給付,哪怕算上這些年的陳欠加利息,也要幹脆利落地付清,以圖延續戰期,贏得時間。這是中策。

第三,投降。雖然是下策,但戰敗而降,和不戰而降的待遇還是有差別的,盡量往好裏爭取吧。

身在局外,每個現代人都能看出汪立信這三條建議的好壞。身在局內,作為賈似道來說,汪立信這個人就太壞了。

不識擡舉,念喪經!

汪立信有一只眼睛是壞掉的,賈似道一把摔了汪立信的信,破口大罵:“瞎賊,竟敢如此胡說!”汪立信立即下課。

江南的領導人因為口彩吉利的問題把重要幹部罷免了。在遙遠的漠北,元帝國的領導人任命了平滅江南的重要幹部。

主要負責人叫伯顏。

伯顏,生於公元1236年,時年三十八歲,蒙古八鄰部人。他的曾祖父述律哥圖、祖父阿剌是成吉思汗的部下。他本人生於伊兒汗國,信奉也裏可溫教,也就是基督教。伯顏本來是蒙古派系中旭烈兀的人,跟隨這位西南亞的征服者進行了遠征。有一次旭烈兀派他回蒙古本部向四哥匯報時,忽必烈留下了他,做自己的近臣。

每一位劃時代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識人。伯顏帶給忽必烈的絕不是每一個蒙古人都能作出的貢獻,可以說,伯顏在某種程度上是忽必烈的微縮版。

兩人都不嗜殺。

公元1274年七月,元朝滅宋的最高統帥伯顏殿辭南下,忽必烈叮囑他要學宋初平定江南的曹棚,不許濫殺無辜。九月,伯顏分南征大軍為兩路。一路由他本人和大將阿術率領,由水路從漢水入長江,前鋒是南宋降將呂文煥;一路由中書右丞博羅歡、參知政事董文炳率領,從陸路由京湖東攻兩淮,前鋒是南宋降將劉整。

兩位先鋒官都是南宋的頂級將領,熟知地理,通曉布防,由他們帶路,實在是最好的選擇。

由襄陽出發,進入漢江,伯顏把自己的大軍又分成三路。一路由棗陽趨司空山;一路自老鴉山趨荊南;一路由伯顏自己、阿術水陸並進,殺奔郢州。他們的前鋒是著名的蒙籍華人張弘範。

張弘範這一年三十六歲,由他打頭陣不只是看中了他的能力,更是因為對手—郢州守將是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

這兩人是族兄弟,張世傑還曾經在張弘範老爹張柔的手下幹過幾天。蒙古人這些年收復的漢人軍將太多了,覺得有這層關系在,郢州有可能不戰而降。

張世傑拒絕。

張世傑決心抗戰到底,郢州是襄陽的後院,堵在長江北岸,他精心備戰,這裏成了一個非常類似襄陽、樊城的軍事要塞。

郢州在漢江之北,新郢州城在漢江之南,兩城夾江而建,城墻都以江畔巨石壘起,堅固無比。江水間遍立木柱,鐵鏈密布,間雜以數量龐大的戰船,兩岸再廣布弩炮,從各項配置上看,這裏比襄陽、樊城的雙子城結構還要可怕。

元軍如果按原計劃進軍的話,與啃襄陽、樊城時的難度相差無幾。對江南來說,會再贏得不少彌足珍貴的時間。

可惜的是,某個被抓來的當地民夫給蒙古人出了個點子。為什麽要強攻郢州呢?先打下遊的黃家灣嘛,那裏有條大溝,直通藤湖,從大溝拖船入湖,走三裏水道就能重新繞回漢江,並且繞過了郢州,可以出漢江入長江。還有什麽話好說呢?

元軍順利進入長江水道。

南宋失去了最後一道天險,從這時起,它剩下的只是一座座人為的關隘,比如鄂州—當年嶽家軍的核心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