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一片降旗出臨安

元軍繼續南下,在焦山南北寬闊的江面上遇到了強大的抵抗。張世傑率領平江都統劉師勇、知壽州孫虎臣以萬余艘戰船橫遮江面,並且約李庭芝出瓜洲、張彥出常州趨京口,三路夾擊元軍。

種種原因,張彥、李庭芝皆失約不到,張世傑以一旅孤軍,與南侵元軍的水師對決。張世傑久在軍旅,心懷忠義,有著第一流戰將的某些素質,可是致命的弱點同樣讓人無語。

他是陸軍,水戰是徹底的外行。

此戰他以必死的決心出擊,下令把戰船以十艘為一個單位用鐵鏈拴在一起,為了平穩,再集體下錨,非有軍令嚴禁起錨,違令者斬。

他一定沒讀過羅貫中的小說。

羅貫中是明朝人,《三國演義》成書要在一百二十年之後。要張世傑臨戰穿越取經,著實不近人情了。可偏偏對面的純陸地動物蒙古人瞬間就看出了門道。

元軍水師主帥阿術哈哈大笑:“彼可燒而走之也!”

當年曹操的軍隊是怎麽死的,這時南宋的水軍就是怎麽完蛋的。元軍善射者乘巨艦抵近,火矢雨發,宋軍“篷檣俱焚,煙焰蔽江”。想戰,無從戰起;想逃,張世傑牌鐵鏈、鐵錨穩如泰山。除了部分及時跳水、水性高強的,其他都被燒死在江心裏。

張世傑大敗逃走。

此戰過後,戰爭的態勢明朗了,南宋再沒有成建制的機動力量阻止元軍。元軍再次分工,伯顏率主力直撲臨安,阿裏海涯攻湖南,宋都帶攻江西,一舉斷絕南宋東西紐帶,阿術折返向北攻揚州,阻止宋軍從淮東方向援救臨安。

重點永遠在臨安。

伯顏的主力大軍風卷殘雲般掠過江南大地,一路上攻無不克、招無不降,見證了傳說中天堂一樣美麗富饒的桃花世界,更陶醉於砍瓜切菜一樣輕松愉快的進攻之中。忽必烈要他慎殺,沒有什麽可殺的嘛,這回可真是我來、我見、我征服了。

直到臨近常州城。

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死守常州,寧死不降。伯顏驚異之余命令元軍攻城,結果大失所望,用正規手段攻了好多天,毫無進展。

戰爭屠夫本相暴露,還沒到臨安,實力不能過度損耗,伯顏下令搜捕常州周邊百姓,命令他們背土到常州城墻下築壘。常州宋軍面臨選擇,城上不阻止的話,土會越堆越高,直到與城等平;阻止的話,就得先殺光這些江南百姓。

這是多麽殘酷。

的確是低估了元軍的殘酷。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也不願意等著土與城平,一旦江南百姓把土背到城下,便被他們連人帶土一起埋了進去。

工程進度非常快。

同時伯顏命令元軍抓捕漢人,扔進鍋裏熬出膏油,再把滾燙的人油扔進城去。元人之殘暴,可見一斑。常州堅守兩個月之後被攻陷,姚訔當場戰死,陳炤與王安節收拾殘兵奮力巷戰。有人勸陳炤說東北門還沒失守,可以逃出去。

陳炤大怒:“去此一步,非我死所!”終因眾寡懸殊戰死。

王安節揮舞雙刀血戰,因臂傷被俘。元軍問他姓名,王安節大叫:“我是王堅之子王安節!”王堅,釣魚城擊斃蒙古大汗蒙哥的王堅,他的兒子怎麽可能投降。

王安節被殺。

種種一切,讓伯顏惱羞成怒,他下令殺光城內的成年男人,偌大常州城,只有七個人藏在一座橋的下面才躲過了這次屠殺。

常州的壯烈,沒能激起南宋的同仇敵愾之心,反而把軟蛋們嚇得更軟了。比如七天之後的獨松關,守將張濡棄關逃跑。這軟蛋是害死嶽飛的主謀之一張俊的五世孫。這種軟蛋遍地都是,臨安終於絕望,他們派出了使者求和。

使者名叫柳嶽。到了元營之後先道歉,從伯顏下江南開始,南宋不斷求和,元軍有時也會同意,派幾個元使南下,可是都被途中各地州縣的守軍給殺了。這種出爾反爾,像誘殺使者似的,怎麽說都理虧,南宋唯有道歉。

柳嶽乞和,充滿了誠意。他說,南宋嗣君年幼,服喪未滿,自古以來禮不伐喪,元朝作為當世第一大國,不該做此等量小之事。況且之前都是賈似道專權誤國,兩國多有誤會。

伯顏冷笑,他熟知南朝歷史,說出來的話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樣鋒利:“汝國殺我使臣,大元才興師問罪。吳越錢氏納國,南唐李氏出降,都是你國家以兵威逼迫所至,這時有何話說?汝國得國自後周柴氏小兒,今天亦於小兒失國,天道如此,尚何多言!”

柳嶽無言以對,相信每一個宋人都無言以對。他狼狽趕回臨安,臨安高層集體苦思冥想,想到了另一個高招。

追封呂文德為和義郡王。

漢奸家族的已故族長升官了,郡王,不僅讓人想到了前廣陽郡王童貫。說來童郡王不管真假還是收復了燕雲的,呂樵夫對國家有什麽貢獻呢?他毀了襄陽、樊城。南宋當局當然沒有失心瘋,他們看中的是漢奸家族在元的地位,盼著漢奸們為南宋說點兒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