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完顏亮很忙(第3/5頁)

完顏亮下令,重修開封城,它才是金國的首都。

裝修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追求和品位,具體到完顏亮,可以歸納成兩個字—魄力。這位了不起的詩人在最醉心的兩件事,即戰爭和享樂上,不能有哪怕一點點的遺憾。

完顏亮修開封,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運一木之費至兩千萬,牽一車之力至五百人。宮殿之飾,遍敷黃金,而後間以五彩,金屑飛空如落雪,一殿之費以億萬計。”

這只是開始。往往完工之後,完顏亮會派人來驗收,稍不滿意,立即推倒重建。大家回憶這一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是的,宋徽宗趙佶修開封時就這档次。當然,不管完顏亮本人多奢侈,金國國力多雄厚,他也沒法重現汴梁昔日的輝煌,最起碼他們沒法復制艮嶽。

修完燕京修開封,搬進這座傳說中的名城之後,完顏亮對居住環境滿意了。環顧整個世界,還有比他住得更好的人嗎?

沒有。

很好,開始做下一件事—戰爭。戰爭是他的另一個夢想,而戰爭的指向則是夢想中的精華。他是一位詩人,平生作了很多詩,更讀了很多名家的詞,裏邊有一首深深地打動了他。

柳永的《望海潮》。

柳永,字耆卿,北宋仁宗年間福建人。他很可能是仁宗一生裏唯一一次刻薄行為的受害者。柳永本是進士,本應有個不錯的官場開端,可惜寫的詞太著名,有些名句到處流傳:“凡有水井飲處,即歌柳詞。”碰巧,皇宮裏的人也得喝水。

仁宗也聽到了,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都換了淺斟低唱”。真是瀟灑,榮華富貴算什麽,一時的小感慨比它們重要多了。就是這句話斷送了柳永一生的官途。仁宗在他的試卷上批了一句:“且去淺斟低唱,要浮名作甚。”

於是,宋朝第一位職業詞人誕生。除了寫詞之外,他再也沒有別的工作。而柳永的詞才,的確冠絕當時,堪與蘇東坡匹敵。兩人一個開創了婉約派,一個開創了豪放派。

《望海潮》是柳永的一首代表作。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好詞否,當然好。柳永並不是一味地靡靡悱惻,不是永遠陷在溫柔鄉裏不知死活,單以這首詞論,用作杭州市旅遊宣傳詞怎麽樣,還有比它更好的嗎?

完顏亮被它迷住了,江南、錢塘、臨安……擁有!他要以最豪邁的聲勢、最偉大的舉動,把這顆明珠據為己有。

完顏亮下令在金國轄下的各族及諸路州縣中籍丁充軍,凡是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都要從軍。在這種力度下,集結起來的軍隊達到了傳說中的級別,很多版本都沒法確定到底是多少。

按完顏亮自己說,他南征的軍力是五百萬。

據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考證,此次南征完顏亮自將中軍十七萬人,浙東水師七萬人,西蜀道、漢南道共七萬人,合計三十一萬大軍。

就算只有三十一萬吧,看一下這對當時的金國意味著什麽。按照《中國人口通志》裏的數據,金國當時的人口總戶數是五百五十萬戶,計人口為三千六百萬左右。於是可以得出,這次戰爭,金國約每一百人養一個兵。

怎麽個養法呢?

首先是馬。金軍上陣一般是一人配兩匹馬、三匹馬。此時金國內部的契丹大起義還沒有爆發,養馬地很安全,又經紹興議和後十余年的休養,馬的集結在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在實際運作上困難重重,竭盡全力連公務員的專用馬都沒收了,也只搜刮到近六十萬匹。

運輸途中損耗了十分之一左右,這樣等到臨戰前,部隊的含馬量遠遠達不到要求,最多只有八成。

還有糧。

三十多萬大軍,按每人每天一斤的飯量算,每天就是三十多萬斤。按宋時畝產量一百二十斤左右,那就是每天要吃掉幾千畝的產量。

跟百年不遇的大蝗災差不多了。

有人會說,糧食每天都要消耗,這些人哪怕不當兵一樣得吃那些東西,所以這賬算錯了。不,這裏有個最根本的區別。

金國的軍隊不是府兵制,不是平時種地戰時出征。他們平時是純粹的手工業者、農民,可以養活自己,向國家繳稅。可當了兵就是兵,開始了純粹的消耗。

一出一入之間,造成了國家成倍的負擔。

以上還只是小投入,只是維持著軍隊最基本的生存,最大的開銷—武器還不包括在內。說到金軍的武器,它們是非常有特點的,某些方面做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