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遼國分水嶺(第6/6頁)

那時他再一次獵性大發,要沖到城外去野營。耶律乙辛沒攔他,只是有個建議。您出去了,把皇孫留下吧,那樣國家好歹有個領班人。耶律洪基覺得有道理,正要答應,這時有個大臣蕭兀納走了過來,跟他耳語了一句話。

——您出去,皇孫留下,他年歲太小了,沒有好的監護人,難保會出什麽事。這樣吧,您一定要這麽做,把我留下,我保護他。

耶律洪基瞬間想起了好多的事,所有的非正常死亡場景一一重演。他若有所悟了,當場決定打獵依舊,只是把皇孫帶在身邊。至於他忠實的、親切的、溫文爾雅、風流倜儻的耶律乙辛,先是繼續信任,等打獵回來就開始貶官,一降再降,直到削斷他所有黨羽,比如北府宰相張孝傑等人。到了遼大康七年(公元1081年),耶律乙辛終於被捕入獄。

他渾身綁滿了大鐵鏈,被囚禁在來州。

到了這一步,耶律乙辛仍然很有活力,他知道在遼國呆不下去了。那麽天大地大,逃出去就是。他的目標是宋朝,只是人單勢孤,道路不熟,半路上被追了回來。他的人生之路被一根牛筋結束。

像被他害死的蕭觀音那樣,也像被他在太子案裏酷刑淩虐的那些人一樣,他被勒死了。事情截止到這裏,似乎遼國好日子終於來了,耶律洪基已經撥亂返正,為老婆、兒子、兒媳報了仇。可是不對,非常遺憾的是,耶律乙辛的死跟上面三個人的死對不上號。

他的罪名是“鬻禁物於外國”,只是個貪汙犯而已。這就給以後遼國的大屠殺、大清洗、大報復留下了禍根。那個皇孫,就是先太子耶律浚的兒子,後來的天祚帝耶律延禧。這個孩子把什麽都清清楚楚地記著。

20多年以後,耶律延禧即位。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奶奶、父親、母親報仇。他派人挖了耶律乙辛、張孝傑、蕭十三等仇人的墳,戮屍解恨,措骨揚灰。這些人的宗族親人一個都沒跑了,被殺了個幹幹凈凈。當時遼國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裏,人人自危,不管是誰,只要和當年的案子貼上一點邊,馬上就會人頭不保。

遼國真的衰敗了,從內部開始瓦解,而就在那個時候,北方有一個民族突然興起,空前強大的戰鬥力像洪水一樣爆發,腐朽消沉的遼人像一堆腐爛變質的渣滓一樣,被徹底清洗……為什麽會造成那樣的結果,根源就埋在了耶律洪基時代。

前三次草包行為害死了最親的三個親人,這很愚蠢,但不致命。最要命的是第四次草包症發作,遲不遲早不早,偏偏在皇孫遇害前他清醒了。

救誰不好,非得救耶律延禧,歷史證明這是遼國8個皇帝裏最不知所謂的一個。前面那7個皇帝所有的毛病他都有,在每一項上都青出於藍,好像他就是上天派來敗壞遼國的。當然,這裏也有他爺爺耶律洪基的功勞。耶律洪基是個罕見的長壽皇帝,在位一共46年,活到70歲才死。

這樣長時間的折騰,再由天才孫子接著敗家,如此這般,遼國想不滅亡都難。這都是後話,我們轉回頭來,看公元1075年的春天。

這個時段裏蕭觀音馬上就要被誣陷處死,宋朝方面改革集團內部亂成了一鍋粥,呂惠卿正在積極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來取代王安石。就在這時,遼國派來了使者,說要重新劃分國境線。這是自從32年以前富弼出使遼國確定領土問題之後,遼國又一次提出的無理要求。

貪心發作,和當年的耶律宗真一樣,耶律洪基也想在宋朝占些便宜,來顯示他是合格的強盜級皇帝。這裏順便提一下,為什麽遼國的皇帝都這麽喜歡做這種無賴一樣的事呢?其實平心說來,這也不算是罪惡。平民搶東西是罪惡,國王搶東西是美德。

歷代皇帝死後,各有規格不等,其中就有個特殊待遇,叫“神功聖德碑”。這個碑嚴格地說,在生前沒有搶到別國土地的,或者喪失了自己國家土地的皇帝,都沒資格立。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宋朝除了趙匡胤、趙光義之外,誰都沒資格立。

……當然,宋徽宗趙佶是有資格的,如果他後來沒到北方旅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