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異域鐵血鑄輝煌(第6/7頁)

王韶在銀川追上了鬼章,這一次破敵十余堡,焚燒帳蓬七千余座,斬首兩千余級,把湟州外圍的壇壇罐罐砸了個稀巴爛。這一次王韶行軍54日,涉1800裏,先後斬首七千余級,焚兩萬帳,獲牛羊八萬余頭。鬼章逃走,木征率80多個酋長歸降,也改名了,叫趙思忠。

消息傳回京城,神宗大喜,晉升為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不久後升任樞密副使。

短短5年間,新法使宋朝內外一新,煥發出前所未見的新氣象。如果要比擬的話,只有宋初立國時趙匡胤時期才有這樣淩厲風發的事跡出現,到趙光義兵敗燕雲之後,近百年間宋朝一直在沉淪迷茫中度過。

神宗在紫宸殿裏接受群臣的祝賀,當眾解下了腰間的玉帶,系在了王安石的身上。這條玉帶名叫“玉抱肚”,有14粒稻谷寬,為稀世之寶。王氏子孫一直珍藏,直到南宋紹興末年,才獻給皇宮。

王安石在這一刻登上了人生的頂點,誰能想到呢,四面八萬如此輝煌的成果,換來的,是他第一次罷相。

這時準確的時間是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新政改革己經進行了5年,有必要進行總結了。以職能劃分,歸為三個方面。

軍、政、財。

這是一個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三元素。5年期間,最先做的是“財”。通過各種新法,宋朝的國庫賦稅成翻增長,皇家內庫也從仁、英兩朝的見底狀態徒然間拔升,景福殿裏分成了三十二間庫房,每間都裝得滿倉。神宗特寫了一首四言八句詩,每一間以其中一字為名。

詩曰:“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肇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庫,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其中五季,說的是晚唐以後的五代,梁、唐、晉、漢、周;獫狁,本指西周時西北少數民族,這裏特指西夏與遼國。藝祖,大家都知道,指趙匡胤。

全詩意思是說,當晚唐離亂,五代時國家失去了土地,異族猖狂欺淩。宋太祖於艱險萬難中創立國家,重振聲威,要懲罰入侵者。所以設立了內庫財富,用以招募壯士。現在到我這個曾孫了,怎麽敢忘記祖輩的夙願偉志。

詩成後意猶未盡,繼寫了一首五言。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大意是說每晚都虔誠憂懼的入睡,體會祖先的遺志,以他並不英武的天賦,何時才能達到目標。

這首詩貼在每間內庫的顯眼地方。

說這些,是要證明王安石新法關於斂財的成功。反對派們會說,這完全是橫征暴斂的結果,民間都冤聲載道了!我們站在21世紀裏,公平地講,每項逐條地分析,可以得出精確地結論。這在前文都詳細探討過,這裏就不贅述了。

需要列出的是一些數字。這些數字,可以體現出王安石和他的新政給宋朝帶來的實惠。通過它來佐證,要遠比用空洞的、各執一詞的理論說事,更讓人信服。

《文獻通考》卷四載,熙寧年間諸路共墾田數計四百六十多萬頃,合六千九百萬多畝。這是什麽概念呢,有個對比,以新中國20世紀超過宋朝版圖近三倍的國土面積,可耕地也只在18億畝左右,而且還在逐年減少中。

這是開墾荒地,再用農田水利法等有效措施增產,每畝單產從三斛增至約四五斛。宋朝一斛為五鬥,兩斛合一擔,每擔合現代一百余斤。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六千九百萬乘以畝凈增額100多斤,是多少產量。

除非《文獻通考》裏的數字是假的,不然以這樣財富相積累,王安石斂財用得著逼著人家破人亡嗎?再結合熙河、荊湖、四川三地的接連大勝,無論怎樣看,王安石的變法都處於順風滿帆,乘勝前進的時候,他怎麽會突然間丟官罷職的呢?

我不太好選取形容詞,是可悲,還是可笑,或者可憐呢?居然是天氣。

宋朝發展到這時,人們總會說它是中國封建時代文明最高峰的時代,甚至N多的專家大師們也都舉出無數的證據來證明這點。好,就算是真的吧。至少我們一直為之自豪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活字印刷、火藥,都在宋朝發明或者成熟。雖然非常遺憾,這個讓國人一直自豪的“四大發明”既不是國人提出的,真實意義上也和中華文明的主旨不符。

這個詞由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在《維京百科》裏最早提出。相對於中國五千年裏歷史裏無數的發明,他單單選了這四個,原因就在於他是西方人。這是他們的口味。

指南針利於航海,讓西方人在茫茫大海上不迷路,讓他們能有目標的前進,去開墾殖民地。這真是太偉大了;

火藥讓他們戰無不勝,一切冷兵器都成了廢物。讓他們創造出100多個人征服了印加帝國,16000多人,包括日軍8000人,俄軍4800,英軍(主要是錫克兵)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奧地利軍50人意大利軍53人就打進了19世紀時中國的首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