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朝的內核(第4/4頁)

這就是殿試。

從此以後,歷朝歷代,殿試都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等級,也就是最後一關。只要殿試也成功,就可以把吏部踢到一邊,直接去當官。而且從此你的身價倍增,成了天子門生(再次強調,是皇帝考了你),所以再也不必(更不許)去認主考當老師,更不許再去拉同年當同夥,免得一輩子互相勾聯,去拆皇帝的台。

這樣的考試三年一次,考的內容也非同小可,絕不只是人們常規意識裏那幾本千年老書。從唐朝開始,就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五十多種考試分類。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就成了唐、宋兩代科考的主要科目。其中進士科尤其是重中之重,唐、宋間大部分宰相都是進士科的優勝者。

為什麽呢?因為“明經”實在是個既可笑又討厭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填空題。把古文經書兩邊蓋好,中間空出,能填出來你就過關,再稍高一點的就是“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進行標準的解釋,其實只要你記準了經文的注釋就成。一切純屬死記硬背。

而進士,不僅要考你詩詞歌賦,還要你寫時文論政,那可都是真才實學,還得臨場發揮。所以才值錢。但就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變得不切實用了。等到宋朝那位無視一切牛鬼蛇神以及祖宗家法,甚至天地神明都不在話下的強人出世的時候,進士科就變成小兒科了。

因為問題很明顯,而且無比的尖銳——誰規定的,會作幾句詩就能管理好國家?正如趙匡胤當年所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但那都是後話,這時所有的人都努力吧,讀書才是硬道理。你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並且全中國的人,我再次強調,指的是所有出生在中國的人,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吧?

請看原文如下——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很嘮叨,很兒歌是嗎?但是小心,絕不準聽歌嬉笑,不然以君前無禮論罪,全家、全族……嘿嘿嘿嘿。因為寫的人是……乃是“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連上天以及太上老君都不斷與他見面說話的宋真宗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