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朝的內核(第2/4頁)

再來是地方政府,按級別來分,宋朝是三級:路、州(府、軍、監)、縣。而在趙匡胤時期,“路”還沒叫路,是“道”。全國分為十三道,道級單位裏又有“漕司、憲司、倉司、帥司”。其他的州、府、軍、監、縣也都有各自的正副之稱,級別清晰。

以上是不是有那麽一點點的亂?要先說明的是,這裏面大部分都與唐代相同,甚至也被後世延用,如六部二十四司等。但是其他的就充滿了趙匡胤的個人智慧和他特別的需求愛好。

首先為什麽要有“三省”?在唐以前,只有宰相沒有三省。三省之中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三司是最高財政機構。說白了就是權、兵、財,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說了算。

但在趙匡胤這裏不行,之前趙普曾經對他說過,對付天下藩鎮,防止他們造反的最好招數無非就是“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可他想不到的是,人總是自作自受,趙匡胤把這一套突然間原數奉還,都安到了他頭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權中的權、兵、財給分了,然後下面再層層分割,所有部門的設置以及官員的調配,都按照這個“三大紀律”來進行。

比如分完宰相之權後,先給中書省的老大“中書門下平章事”配備了個秘書——參知政事(幾年之後就和首長平起平坐了);給樞密院老大“樞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連名稱都能和各個的資歷掛上鉤;三司的老大“三司使”能好些,他的職能部門是鹽鐵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財政收支、糧食漕運等)、戶部司(戶口、賦稅、榷酒等)。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個操心費力的小角色。

精神繼續貫徹,向下到“道”一級。道的主管叫“轉運使”,總管一道之內的財賦動轉,最先是用它來收奪藩鎮的錢谷,可是後來連它也要被懷疑,因為時間稍長,轉運使不管名字叫什麽,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鎮的權力。於是才又有了“漕司、憲司、倉司、帥司”的設立,把轉運、提刑、提舉常平(就是監管一道之內的新法、水利、茶鹽等事)、帥司比較特殊,它的長官叫安撫使,負責軍政。這些又把轉運使的權力都分了。

下面的州、府、縣等官就更不用說了,加派的“通判”是他們的克星,名義上是副手,可是動不動就名目張膽地叫囂——我是監郡,朝廷就是派我來監督你的!

看到這裏,應該明白趙匡胤的飯碗也不是那麽好端的了吧?但這還沒完,還有那個更重要的“一項注意”——防。

職能部門的制度都設置好了,可是對具體辦事的官員得怎樣控制呢?別忙,在這裏趙匡胤顯示出的才華讓歷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結舌,望塵莫及。

他來了個官、職、差三分離。

你當了官,不管這個官名有多大,也不等於你就是個什麽人了。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麽級別,可以每個月領多少錢回家。所以很貼切地叫“寄祿官”;而職,也沒什麽實際用處,只是個榮譽頭銜,只有你被差遣了。好了,這樣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職,又有了權……但是,也別高興,一切都是暫時的,隨時都會有一位仁兄突然走過來,告訴你可以回家歇會兒了,我的差遣來了。

於是你就得讓位,一切從頭開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還有審官院(考核京朝官)和考課院(考核幕職和地方官),負責官吏的考核,當時稱為磨勘。一年一考,三考為一任。但是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麽政績,而是查你有什麽過錯。只要你不犯錯,就能升遷。怎麽樣?明白為什麽宋朝官員都老成持重了吧?

還有禦史台。這可真是個累人的活兒,請注意,一來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對皇上說話,給皇上挑錯。可在宋朝,你得背對皇帝,面向同僚,認準了主攻的方向。而且有各種硬性規定。比如規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稱為“月課”。如百日內無糾彈,即罷免降職,或罰“辱台錢”,而只要敢於奏彈,無論實否,一律有賞!

明白為什麽宋朝的官那麽敢說話,那麽不停地說話了吧。

以上所說,還有好多沒有說到的,還是以後慢慢來吧。總之一句話,去佩服趙匡胤吧,他的新奇創意無窮無盡,但是只要緊守這“三大紀律,一項注意”,大約也就能明白他是怎樣摸著石頭過河,DIY他自己的國家了。

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官職定下了,職務分清了,由誰來擔任呢?這時要牢記一點,中國在進入19世紀中葉以前,別管是否一直在叫喊著什麽“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或者什麽“國法無情人人平等”,其實都是“人治”而非“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