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朝的內核(第3/4頁)

所以,這個“人”要怎樣挑選,就成了當皇帝的最頭痛的事。

怎麽辦呢?我們都知道有“科考”這回事,考中了你就有官做,皇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等著你,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十幾年如一日,或者幾十年如一日,把考試內容復習復習再復習(反正就那麽幾本東西),於是官服和銀子(還有美女)就都會從天而降準確地砸中你。

但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嗎?

是,但也不是。一切都得看你出生在什麽時候。如果很不巧,你生在了隋朝以前,準確地說,是那位以空前絕後的速度敗光家產的隋煬帝楊廣之前,那你就慘了。那樣如果你想當個官為國效力的話,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即你一定要事先跟閻王爺拉好關系商量好,讓你投生到某些極少數的貴族豪門家的貴婦肚子裏。唯此一途,再無他路。

隋之前,所有朝代均一片絕望,直到魏晉時期才稍微開明了一些,那時有個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很煩是不是?嘿嘿,如果你身臨其時,就絕對不是一個“煩”字可了得了,你得時刻小心後面那個“中正”。

中正指的就是國家派出來評定你到底是哪一品的人,但要命的是,他用什麽來衡量你呢?用“狀”,即對你這個人的道德、才能、家世等的總評價。舉個例子吧,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時,就是這樣說的——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就這八個字,此人一生就此平步青雲,可以榮幸地為國操心費力了。

所以,在那個時代裏,每個人都夢寐以求地想被別人“狀”一下啊。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籠罩在全體平民百姓頭頂上的那塊終身、世代只能做被壓迫者的烏雲終於裂開了一絲絲的縫隙。這個敢於也樂於為天下任何事之先的皇帝下令,出人頭地要公平,誰有能耐誰出來,大家可以公平地下場考試。

但是這很可能只是他眾多的心血來潮式的新浪潮運動中的一個小插曲,沒怎麽認真實施,何況他的國家又倒得那麽快……但是這都被天可汗李世民記住了。

唐朝才真正開始了科舉,可是非常遺憾,不管偉大的唐朝人喊出了多麽響亮的口號,如——廣開才路,豪庶平等。可真正實施起來卻完全走樣。有一個統計,唐代狀元共有二百五十一人,能查出名的有一百三十九人,其中能查出家世的有七十四人,這七十四個人裏,出身官僚家庭的六十九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較顯赫者就有五十九人,占79.73%。出身相對“寒素”者僅五人,占8%。

那些家世顯赫的人都是什麽家世呢?其中“皇家宗室”有4人;孔門之後有五人;當朝宰相的子、弟、侄、孫、重孫等二十人;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狀元十人等等。

明白了吧?這就是唐朝的科考,其實就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平民一族從傳統豪族手裏分權,跟廣大的勞苦百姓根本不貼邊。

這讓根紅苗正的真正平民趙匡胤很憤怒。

有觀點認為自從五代之亂,華夏輝煌燦爛的文明從世界的巔峰開始了下滑。但是有一點,如果從科考制度的演變上來看,這反而是好事。

站在歷史進步的角度上說,五代之亂,以及之前的兩晉的破滅,讓中國的社會結構徹底變化,把之前一直牢牢壓在民眾頭頂,生下來就有權吃喝玩樂、禍國殃民的豪族門閥一一推翻打倒。取代他們的,是唯力是視的藩鎮強人。從此,人們再不重視出身,只有憑著自己拼手抵腳、從低到高、一路攀升,踢開所有競爭者,昂首站在廣闊天地間的真豪傑才能讓人真心地尊敬。

比如劉知遠、郭威、柴榮還有趙匡胤。而他們,更加清醒地看清了眼前的世界,把為國選材的目標定向了廣大的平民百姓。

有宋一代,從趙匡胤開始,不許任何宗室、官宦的子弟下考場,並且廢除了公薦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了官官相護,科考舞弊的可能。據記載,只有在北宋的末年,徽宗的兒子趙楷才參加了科舉考試,這是極其特殊的例子(沒辦法,他爸就是那麽的好玩嘛),他在糊名閱卷的情況下被定為狀元,拆封後還是被換了下來。除此以外,沒有一例當朝宰相的直系親屬入考,考生裏連有直系親屬任四品及以上官職的都非常少。

環境變好了,那麽作為一名應屆考生,具體要怎樣考呢?

非常簡單,遠沒有後來的明清科考那麽復雜煩瑣,最初只有兩級考試。第一級,你要在各州舉行的取解試裏過關,然後就可以進京到禮部報到,這裏是省試,就是第二關。一般來說,省試考中,你就萬事大吉了。可是趙匡胤在開寶六年,也就是後來的公元973年覺察出了問題,他決定親自當考官,來自己選取真正看得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