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啊……天殺的城墻(第4/12頁)

沒辦法,這就是盛名之累,“無敵將軍”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一樣,在中國注定了不得好死。歷史作證,十七年之後,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他壓死了。

說現在,劉繼元盛怒之中,把劉繼業就地免職,但是等到宋軍真的兵臨城下,又馬上改變了主意,要劉繼業再次帶兵出城,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橋,那樣才不至於被宋軍再次死死地圍困。

汾河橋……從這裏開始,趙匡胤第二次進攻北漢的太原之戰拉開了序幕,而劉繼業的名字也從此在宋史中隱約間斷地被人提起。

首先要提一下汾河。“汾”,本身就是大的意思。它有七百一十公裏長,在太原境內橫貫南北,足有一百多公裏。怎麽樣?相當的大了吧,看來無論是民用,還是商用,或者別的什麽用,都足夠了……請原諒我有些啰嗦,但為了說明白這段歷史,汾河就必須先有個交代。

汾河橋就是當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這時宋朝的人馬熟門熟路,來了就直奔重點,滿心想著北漢人應該識相了,老實點在城裏等著攻城,一切都按去年臨走時重來。但是沒想到,他們剛到橋邊,太原城裏的北漢兵就沖了出來,領頭的還是那個手下敗將劉繼業。

宋朝的大兵們愣了,真是沒想到,這個劉繼業是瘋了嗎?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清楚了吧?能不能在城外野戰,應該在去年就彼此心知肚明了吧?那麽為什麽還要出城來找死?留下實力守城難道不好嗎?難道劉繼業征戰一生,連這麽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

宋朝人憤怒了,最後的結論是劉繼業嚴重欠揍,他這麽做,只能解釋為根本就沒把宋朝的大兵放在眼裏。那還等什麽?幹掉他!

此時劉繼業的心情是悲涼的,他什麽都懂,但他只能出兵決戰。其原因和遭遇與他十七年之後如出一轍。因為他忠,因為他無條件服從,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會失敗,一定會敗到不可收拾、全軍覆沒,他都會服從命令,沖向數倍於已甚至數十倍於己的敵人!

就這樣,汾河橋變成了血紅色的地獄,當不甘失敗的劉繼元不得不在城裏傳令退兵時,在橋邊已經倒下了一千多具北漢士兵的屍體。而殺敵人一千自傷八百,宋朝的損失也可想而知。

大宋皇帝趙匡胤駕臨太原城下時,已經城如孤島,戰陣如雲,太原城被再次圍得水泄不通。趙匡胤看著巍峨壯觀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藉的汾河橋,覺得很是滿意,這一切都表明,他手下人的工作還是賣力氣的。

之後他騎著馬登上了城外的一片高坡地,據說在那兒能俯視太原全城。就在那兒,他對部下說,去給我找幾萬個農民工來,至於是回大宋找,還是在北漢就地取材,你們自己決定。但我要快。我要圍著太原城的護城河再挖一條大壕溝,然後再去砍木頭,在壕溝之外蓋四座兵營。記著,那是給你們自己住的,蓋的好壞,你們自己監工。

最後他命令——四面圍困,各自負責。李繼勛在城東;趙贊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城南的是黨進。從即日起,開始攻城!

但是讓趙匡胤泄氣的是,他的命令根本就沒法執行。理由很簡單,他的大兵們非常忙碌,太原四周,四座大營,每一座都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連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談什麽進攻?

事情是這樣的,要說山西太原城,那可真是大,要圍著它挖出壕溝,還得又深又寬,深到人掉下去爬不上來,寬到戰馬都不能一躍而過,那是什麽樣的工程?而且還得蓋房子修堡壘,想想就讓人頭疼。但是不管怎樣,得先安家才能工作吧,於是,四座兵營就先成了建築工地。

但是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北漢的西城門悄悄地打開了,一隊人馬悄無聲息地摸了出來,人人手提刀劍,眼露兇光。沒想到吧?開戰以來哪怕一次勝仗都沒贏過的北漢居然還敢出兵偷襲!

要說偷襲,這可真是大有學問的一招。不知道在外國是怎麽樣的,在我們中國,只要翻開史書,或者每一本經典的章回小說,都充滿了千篇一律,百用不厭的——偷襲。即白天你死我活怎麽打都沒結果,那麽就半夜裏拼著不睡覺,給馬和自己的嘴上都堵好了東西,趁著黑殺進對方的營地……然後就此勝利。當然更高一級的是被偷襲的一方,早就預先挖好了大坑,然後等著敵人半夜三更來往裏跳。據說當敵人真的掉進坑裏時那是非常的讓人享受。

但是這些都與劉繼業挨不上邊,他接受的命令就是不斷地偷襲。請注意,是“不斷”地偷襲。首先,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西門外的趙贊。理由簡單而正確,李繼勛、曹彬、黨進、趙贊,其中趙贊的名氣最小,實力和經驗也相應地最弱,不找他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