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啊……天殺的城墻(第2/12頁)

這決不是吹牛,歷史可以作證,這個人真的是百戰百勝!至少在這次以前……

第三,這就是最大的原因了。就在這幾個月裏,那個前面提到過的比趙匡胤的地位和權勢更高的人突然死了。這個人不是趙匡胤的哪位親戚長輩,而是契丹的皇帝耶律述律。

這是件很遺憾的事,不管漢人承不承認,或者心裏會怎麽想,一個事實無情地存在著——從宋朝立國開始的那一天,契丹就比它大,直到北宋和它相繼滅亡時也一樣。翻閱歷史,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的契丹是當年亞洲大陸上的第一大國,這無可爭議。而貴為最大帝國皇帝的耶律述律的生活就比趙匡胤幸福得太多了,此人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跡是無數次的宴飲、圍獵,以及聽信女巫的鬼話,殺人取膽做長生藥,還有哪怕君臣奏對時一點點的小失誤,就加以砲烙、鐵梳、手刃刺之,斬擊射燎,斷手足,折腰脛,劃口破齒,棄屍於野等等非人的刑罰。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懷疑這是不是痛恨契丹的宋朝史官們在誇大其詞,但是無情的歷史證明了這些肯定都是真的,因為契丹人也沒法忍受這樣的暴虐之君了。《遼史》記載,耶律述律在又一次圍獵縱飲之後,被他的近侍、廚子,還有他的美容師所殺。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契丹人也亂了,這真是天賜良機……天賜不予,反受其咎!這麽多有利的條件加在一起,再不出兵,他還是趙匡胤嗎?更何況,南方的南唐、吳越、南漢這些國家都眼睜睜地看著哪,如果他連一個小小的北漢都奈何不了,這些已經臣服或者還在觀望的國家就都會跳出來造反!

所以,必須出兵,必須獲勝,必須全勝!

公元969年2月,剛剛才從北漢退兵近三個月,宋朝皇帝趙匡胤就再次出兵。這次出兵注定了要震驚當時,因為自從建國之初平定“二李”之後,就再也沒有親臨沙場的皇帝居然禦駕親征,要以傾國之力來徹底蕩平北方的敵國。

這時候謎底揭開了,不用石守信,也不用高懷德,更不起用先朝老將張永德、符彥卿,大宋的第一戰將,真正百戰百勝,無往不利的人物就是趙匡胤本人!

歷史可以作證,上面的評語有問題嗎?這一年,從普通一兵起家的皇帝已經四十三歲了,經驗、精力、智慧都已經均衡地達到了巔峰,他充滿了信心,也極其地理智。禦駕親征並不是他靜極思動,殺心難遏,而是他清晰地意識到,北漢雖弱小,但契丹是他真正的勁敵。

必須得他親臨戰場了,遍視宋廷滿朝文武,除了他本人以外,還誰有信心且有能力面對契丹戰而勝之?契丹……趙匡胤默默地在心裏念著這個異族死敵的名字,開始了分兵派將。

命——曹彬、黨進等人為先鋒,率軍殺奔太原;再命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贊為步軍都虞候,率精兵隨後跟進;再後面,就是由他本人率領的全軍主力。

這是合理的安排,不論怎樣,三個月之前的太原之戰已經證明了李繼勛等人至少可以做先頭部隊。

至於必將出現的契丹,他反而一點都沒有安排。這讓很多人不安,但面對親政已經將近十年的開國皇帝,每一個臣子都只能默默地遵令執行。就連本來不贊同他出兵北漢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樣。

魏仁浦是和範質、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趙匡胤的顧問。就在這一年的春節前後,趙匡胤設宴款待老臣,席間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為何不勸我進一杯酒?

於是魏仁浦離席上前,為天子上壽。兩人相隔極近時,趙匡胤突然發問——朕欲親征太原,如何?

久經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變,仍舊提壺斟酒,小聲回答——欲速則不達,惟陛下慎之。

但趙匡胤決心已定,不僅一意孤行,而且還征發魏仁浦隨軍參贊。這一年魏仁浦已經五十九歲了,在古代已經是老齡了,但趙匡胤看中了他的經驗。魏仁浦是與眾不同的,雖然他的鼎盛時期也不過是後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後漢、柴榮攻伐北漢,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戰,魏仁浦都在生死關頭站在皇帝的身邊,甚至有記載,當柴榮在巴公原上身陷絕境時,還是魏仁浦提醒了他必須“出陣西殊死戰”,才挽回了已經崩潰的戰局……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趙匡胤對此次北伐必勝的決心。

但是,他千算萬算,都沒法預料到,他還沒有走出自己的國門,就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大麻煩。

突然而至的暴雨。能想象嗎?在開封與太原之間的北方平原上,在仍然是深冬季節,最為寒冷的2月份,趙匡胤的大軍剛剛走到了潞州區域,居然突然遇到了連綿不斷的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