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國初建,呂後臨朝

劉邦稱帝,遷都關中

公元前202年二月(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接下來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個月),劉邦在洛陽定陶的汜水之陽舉行稱帝儀式,建立西漢政權,劉邦即漢高祖,王後呂雉改稱皇後,太子劉盈稱皇太子,追尊已故母親為昭靈夫人,父親劉太公稱為太上皇。劉太公劉煓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人君後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五月間,劉邦宣布解除戰時動員令,並在洛陽南宮大擺筵席慰勞群臣。酒席上,大家喝到興起,劉邦冷不丁發問:“今日暢飲,各位不如暢所欲言,說說看,為什麽項羽沒做到的事情,我做到了。”

群臣們一聽,正是拍馬屁的好時機,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嚷嚷起來,高起和王陵回答說:“與項羽相比,陛下你能以利讓人,跟您一起打拼,但凡有所收獲您總是不忘了賞賜那些出功出力的人,因此屬下們也都願意為陛下您奮勇效命,所以最後取得勝利的是您。而項羽心胸狹窄,嫉妒賢能,跟他一起打天下不但沒有賞賜,而且隨時有可能遭遇辱罵,所以他那樣的人是得不了天下的。”

劉邦聽了大喜,得意地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是並不全面,我與項羽鬥爭能贏,大家能與我同甘共苦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在我看來,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這一點子房(張良)比我厲害;善於內政,收攬民心,巧妙實施經濟政策以及確保糧道,這一點我不及蕭何;率領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得到他們的幫助,並聽取他們的意見,懂得任用他們三位,是我贏得天下的另一個原因。項羽雖然也有範增那樣優秀的謀士,但他卻不懂得用人之道,這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陛下說得甚是。臣慚愧。”王陵跪伏,誠惶誠恐地說。其他大臣也紛紛贊同王陵。

劉邦很喜歡洛陽這個城市,這裏的食物很可口,美女也很多,這裏的水釀出的酒也特別香,比起自己故鄉的酒要好多了。長期的流離顛沛考驗人的意志,楚漢之爭的勝利讓劉邦暫時忘記了一切煩惱,縱情於享受之中。然而,好景不長,一個叫婁敬的人來求見劉邦,並且給他提出了遷都的意見。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介紹婁敬,只能說他是一個善於冒險的人。

婁敬在歷史記載中,生卒年月不詳,唯一的個人信息是他是齊國人,在《史記》中第一次出場就是劉邦登基這一年。之所以說婁敬是個敢冒險的人,是因為他隨便穿了一件羊皮襖就去見漢高祖了,而且一出口就告訴劉邦定都洛陽是個錯誤的主意。當時他正要去隴西戍守邊塞,路過洛陽的時候,得知劉邦正在此地,於是跳下馬車,請一個被稱為“虞將軍”的人帶自己去見皇帝。這個虞將軍不知道眼前這個穿得破破爛爛的人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居然還真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要他先換身衣服再進去。《史記》裏記載婁敬此時說的是:“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意思是說,我穿著絲綢衣服來,就穿著絲綢衣服去拜見;穿著粗布短衣來,就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我是決不會換衣服的。

婁敬見到了劉邦後,先討了一頓賞飯吃,狼吞虎咽下去之後說:“自古以來,一個國家定都的選址關系到一國的命運,而這選址大有講究。”他從周朝說起,講到周朝最終定都洛陽,直到周朝滅亡為止,闡明了一個道理——洛陽位居全國正中,和平時期,方便四方來朝,戰亂年代,方便四方進攻,所謂“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他對劉邦說:“您的天下不是靠德贏來的,而是靠戰打出來的,‘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洛陽這個地方周圍的人全是恨你的,在這個地方定都晚上恐怕沒法睡得安穩。”接著他又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不如定都關中(長安),關中有你的統治基礎,當年你進關中也贏得當地人民的支持,並且關中四面有山,易守難攻,比洛陽這個地方要好多了。”劉邦認真考慮了之後問大臣的意見。可那些大臣大都出身於崤山以東地區,紛紛表示:“洛陽東面有成臯,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

這時候張良跳出來反駁了:“洛陽雖有這些險阻,但中心地區狹小,不過方圓數百裏,土地瘠薄,四面受敵,並不是用武力可以守得住的。而關中左有崤山和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右有隴山(今陜西隴縣西北)和蜀郡的岷山(今四川省北部),沃野千裏,南面有富饒的巴、蜀二郡,北面胡地有畜牧養馬上的便利,西、南、北三面的險阻更加天然的防守屏障,只用東方一面就可以控制天下。所謂的‘金城千裏,天府之國’說的就是關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