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流氓當皇帝(第4/19頁)

這邊劉邦聽到縣令召喚自己回去,頓時有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內心也是非常歡喜的。然而,這時縣令卻打起了退堂鼓,擔心劉邦回來後自己控制不住,到時候爬到自己頭上來怎麽辦?雖然秦王朝現在焦頭爛額,但武力組織還是很強大的。萬一陳勝、吳廣起義失敗,造反的人可就沒好果子吃了。反復思量後,聽到劉邦一行人即將回縣的消息,縣令突然下令:“關閉城門,禁止劉邦黨徒進入縣城。倘若有人內應,格殺勿論!”

這下蕭何和曹參目瞪口呆。不是說好要造反嗎?怎麽事到臨頭反倒改變了主意。當時蕭何的身份是主管人事、總務的“主吏”,曹參的身份是輔助主管獄訟的“獄掾”(原為輔佐之意,後為副官或官署屬員的通稱),都是縣裏有頭有臉的人物。曹參和蕭何是聰明人,自己幫著縣裏造反,回頭肯定也沒好下場,於是二話不說摸黑逃跑投奔劉邦去了。

劉邦本來心情挺好,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有些憤怒,明明說好一起幹大事,到頭來卻被擺了一道,於是奮筆疾書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墻上。這封信是寫給沛縣百姓的,信裏說,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經好久了,現在沛縣百姓為沛縣縣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勢卻是“諸侯並起”,早晚會殺到沛縣來的。如今只要我們團結一心,殺了縣令,推選一個可信之人,響應天下諸侯號召,則可保全一家老小。否則,就只能等著被殺了。

老百姓正愁沒出路,他們的目的是能跟家人一起活著,看到劉邦的信後立即給予了積極響應,一齊動手,殺縣令,開城門,接劉邦。進了城之後,大夥都勸劉邦擔任起義領袖,劉邦內心一陣暗爽,但表面上卻推辭說:“當前天下紛紛,‘諸侯並起’,如果選擇的領袖不合適,則會死得很慘。希望大家選那些更有能力的人吧。”不過在大家的一再堅持下,劉邦愉快地順從了民意,以沛公之稱,挑選三千子弟,正式開始了反秦起義,從此踏上了歷史的舞台。這一年,劉邦四十八歲。

秦朝最後一根稻草——章邯

其實細數下來,劉邦與秦始皇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他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只不過劉邦的命沒有秦始皇命那麽好,沒有生在王族。劉邦年輕時候的理想也不是做一個混混,而是做一個遊俠。劉邦也有自己的偶像,就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信陵君好賢養士、竊符救趙的事跡聲譽,生前已經響亮於各國朝野,身後更是廣布於天下民間。劉邦在鄉裏也聚集了一幫浪蕩少年,儼然以大哥門主自居,模仿的就是遊俠的風範。信陵君去世以後,繼承他江湖地位的是一個叫張耳的人。

張耳曾是魏國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他在外黃(今河南民權縣西北)娶了一個富婆,也像信陵君一樣,疏財仗義,網羅天下遊俠之士。劉邦聽說以後,慕名心動,決心前去跟從。但劉邦去了外黃沒幾個月,他的遊俠夢就破滅了。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已經沒有遊俠的生存空間了。無奈之下劉邦只能回家,禍害家鄉去了。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秦始皇把劉邦的遊俠夢給澆滅了,自己開創了偌大基業,但死得太突然,沒能選好接班人,留下超不靠譜的秦二世,很快就把這個國家折騰的烽煙四起。率先起兵反秦的就是“有鴻鵠之志”,號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

公元前209年,陳勝和他的小弟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不到一個月連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酂縣(今河南永城西)、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柘縣(今河南柘城縣)、譙縣(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等五縣,很快把起義的火種帶到了自己的家鄉河南,先攻下了戰略要地陳縣(今河南淮陽)。陳勝打下陳縣後,就以陳縣為都城,國號為“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一說以張大楚國為口號),但並不以恢復楚國故土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窮苦百姓。

一個旗號一打開,各地以“張楚”軍名義都紛紛起事,懲辦當地的長官,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勝的號召。在這大好形勢下,陳勝也準備一鼓作氣滅了秦朝。他任命吳廣為假王(副王),率領起義軍主力西擊滎陽,取道函谷關,直搗秦都鹹陽。同時令宋留領兵打南陽,入武關,進而迂回攻關中。隨後又任命武臣、鄧宗、周市、召平等為將軍,分別北渡黃河,進攻原趙國地區(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區;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北)、魏國舊地(今河南東北部接連山西西南部),攻取長江下遊、黃河以南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