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四百零八位皇帝的九種命運

□ 王學泰

中國自從有皇帝起,到末代皇帝宣統,總共有408位,張宏傑只選了其中幾位來寫。這幾位大抵都是心理上有些問題的。如果他們生活在現代,都是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但在中國古代,他們都是高居九五之尊、一言而為天下法的皇帝,因此他們不僅給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且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幸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不幸的根本原因”。一般的皇帝尚且如此,更何況心理有問題的皇帝呢?對於這些,前人寫到皇帝時很少涉及,因為我們的傳統,就如莊子所說,是“明於知禮義而陋於知人心”的。張宏傑打破了這一點。

比如,前人描寫和評論光緒皇帝,都是著重他的不幸和慈禧太後的專橫,很少有人探索這位皇帝的心理。當時的群臣被簡單地分為“帝黨”與“後黨”,“帝黨”主張變法改革,“後黨”頑固保守,光緒與慈禧的沖突被簡化為進步與反動的鬥爭。其實光緒四歲進宮,慈禧太後對他寄托了很大希望,而光緒性格內向,膽小、暴躁、偏執、驕縱,而又缺少辦事能力。慈禧的希望逐漸落空,從失望到最終絕望。又因為康有為一班人操作不當,最終導致“戊戌政變”。作者認為,光緒的心理問題與清代的帝王教育有關。清代的帝王教育方式是適合實施於強者的,天生弱質的光緒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教育之重,他被壓垮了。

在對這些皇帝的描寫上,作者的分析是有趣的。例如他寫西漢末年篡位的王莽。王莽的本意是要做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完人,結果一不小心成了人人得以誅之的亂臣賊子。是為了“挺身拯救這些可愛的人民”呢,還是被至高的權力和巨大的利益所誘惑呢,最後恐怕王莽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從心理的迷宮轉入歷史的迷宮,張宏傑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篇“心理咨詢記錄”。朱元璋想通過大批量殺人達到“天下大治”,後來他發現“殺人也沒法治,總不能把天下人都殺光吧,所以請先生來給看看”。作者坦然以心理醫生的身份說“此患者疑似伴有情感焦慮的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並有攻擊性施虐傾向”,然後根據《英國克氏醫學全書》對朱元璋“偏執型人格障礙”、“攻擊性施虐傾向”和“心理病態”做了分析。你可以不同意作者這些獨出心裁的描寫和議論,但細讀下來不會對你沒有一點啟發。中國皇帝制度太久遠了,並已深入人心,因此多方面考察與研究皇帝很有必要。

很久以來,國人有個皇帝情結,遲遲不能完全消退。這反映了人性對權力的渴望——社會上存在權利不平等,人性中想要追求最高權力的渴望就不可遏制。這如同排隊按順序上車一樣,這種排隊制度建立不起來,就不能制止許多人在上車時爭搶。中國的皇帝大約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因為從理論上講,他兼有四大權力:一是政權。皇帝是國家的首領,他對全國的土地和人擁有無限權力。《詩經·北山》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人的膽子超過了古人,有個小土皇帝竟敢說他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古人只敢承認自己是奉天管民的。二是神權。所謂“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是“天”在人間唯一的代表,代表“天”統治人們。《尚書·盤庚》中明確地說:“予迓續乃命於天,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意為:你們的命是我從老天那裏討來的,我不是威嚇你們,你們是要靠我養活的。)三是父權。古代是宗法制,周代天子是宗子,代表血統,管理本族人民,所以老百姓不僅是“臣民”,而且是“子民”。後世人民構成日益復雜,天子統治尚有先秦遺意。四是道統,即掌握所謂的真理權或話語權。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這個“教”不是佛教、道教,而是教育的“教”。所以我覺得皇帝的問題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來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張宏傑以皇帝為切入點,這個想法非常不錯,這本書既有關於皇帝具體生活場景和心靈的描繪,也有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分析,是很值得關心中國歷史進程的人們一讀的。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在中國傳統歷史上,皇帝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相反,國家是為皇帝而存在。整個國家,就是給皇帝提供服務的莊園;全體臣民,都是皇帝一家人的奴隸;一切制度安排,都以皇帝一家的利益為核心。“皇帝”對於傳統中國的重要性,從這個事實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歷史記錄,歸納起來只記載了兩件事:奪取皇位和保護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