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張宏傑的歷史作品為什麽好看

□ 張越

看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是因一個做紀錄片的朋友的推薦,說寫得特別好。一開始我還犯嘀咕,因為我怕又遇到那種“扒糞坑”式的,專寫陰謀、權術、情色的所謂“史書”,結果翻開這本書,整個閱讀過程特別愉快。於是我開始向周圍的人推薦,當推薦給白巖松時,小白說他已經買了好幾本送人了。看來沒有宣傳炒作,好書也能不脛而走。確實,《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的許多章節令我印象特別深,比如寫封建主流文化的朱元璋、暴民文化的張獻忠、清官文化的海瑞……

以前,我看過的中國人寫的歷史書大多可分為兩類。一是所謂“嚴肅的”,相當學術化,無個性、無情感、無生命力,揪住一個小題目、小角度、小分歧不放,自己跟自己掉書袋、繞脖子,與讀者沒太大關系;一是所謂“通俗的”,相當“野狐禪”,特愛講政治陰謀、宮廷穢聞,成全中國人民崇尚“厚黑”的陰暗心理。極少數歷史書屬於第三類,既有學術研究又有不腐朽的價值觀支撐,還有溫暖的人性關照和有個性的表達。張宏傑的書就屬於這一類,從《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到《坐天下》,於我們有趣、有益、有關。

第一,有趣。我原本是非常不愛看歷史書的,不喜歡的原因之一是很多歷史書無趣,當然它可能有它的學術價值,但是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希望它是有趣的。我看過一份語言學的研究報告,將某學術雜志上刊登的七八篇完全不同門類的論文的第一自然段列出來,我一看嚇一跳,完全像一個人寫的,毫無個性。而且我們往往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如果你使用個性化的語言,使用有情感的語言,大家就會覺得你寫得非常的“野”,上不了台盤。慢慢地,大家都用一種很刻板的語言來寫歷史,寫得就像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讓人覺得無趣。我對張宏傑的書有興趣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有趣的。張宏傑做到了自己說的那點:歷史根本無須戲說,也可以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他不是一個專業的歷史學者,所以沒有完全被學術的條條框框所束縛,才有了具有生命力的表現方式。

第二,有益。我不喜歡看中國很多歷史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益處。如果說無趣,其實很多文章是有趣的,包括很多電視劇、電影,你不能說它無趣,但是,它無益,這是特別糟糕的一件事。我覺得很多作品的價值觀特別不好。

我們中國歷史的寫作,尤其是在老百姓間流傳的這部分作品,從中我們看到的價值觀是什麽?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老祖宗就會幹兩種事:一是上床搞女人,二是下床搞政治;男的都想當皇帝,女人都想嫁給皇帝;男人活著為了爭權,女人活著為了爭寵。我看了以後,覺得這樣的祖宗特別不爭氣,我特別不喜歡他們,他們怎麽能這樣呢?後來我慢慢地長大了,弄明白了一件事:不一定是我們的祖宗不爭氣,而是我們用現在的價值觀去解讀他們了,或者說是用我們的心去度古人的腹,而事實未必是這樣。我們的祖宗未必活得像我們一樣單調。

我們經常說,要向國外輸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我們能給別人看什麽呢?給外國人看什麽,看大片?你以為人家那麽愛看絲綢,愛看在屋頂上打架啊?現在中國的電影大片裏不是權力崇拜,就是金錢崇拜、暴力崇拜,沒有獨特而又有益的價值觀輸出。而我覺得張宏傑的書不錯的地方,就是因為它的價值觀是健康的。

第三,有關。我們的文化不太關心靈魂,只關心現世規矩。現在有人提倡國學,提倡讀孔子。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話,就把彼岸踢出中國人的視野了。後世子孫沿著這條路不斷地實用化、庸俗化。這樣的文化傳統,連靈魂都不管,又怎麽能溫暖人心?這種文化看不見真的自己,也看不見周圍的活人,只看得見權力、勢力。不關人心的創作,最後會變成離人比較遠的東西。而張宏傑的書我覺得“有關”,它的有關不是非要借古諷今什麽的,而是有對人性的關照。它既關照了古人,也關照了我們;既關照了皇帝,也關照了普通百姓。因為人就是人,都是一樣的,人性就是那樣的,它關照了我們,我們就覺得有關,就覺得它好讀。

這就是我看張宏傑作品的幾點感受:有趣、有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