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風骨——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第6/21頁)

後來孔融做官,屢屢得罪權貴,都因他名望過大而得以保全。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孔融任職虎賁中郎將,相當於禦林軍統領。

董卓統治殘暴,動輒殺人,洛陽城內文武官員一個個噤若寒蟬,沒幾人敢出來反抗,孔融就是那幾個反抗的人之一。尤其在廢掉少帝、改立獻帝的問題上,孔融與之言辭激辯、極力反對!董卓懷恨在心,但又怕落下“殺名士”的口實,就把他遷職為有名無實的議郎,然後又任命他去北海國為相。北海國相當一個郡,在今天山東昌樂西邊,那裏黃巾軍最為猖獗,董卓不敢明著殺他,就想借黃巾軍之手殺掉孔融。

孔融任北海相後,起兵講武,訓練軍隊,主動討伐黃巾軍,並且還修築城邑、設立學校、舉薦人才,時人稱為“孔北海”。後來黃巾軍果然大肆進攻,包圍孔融,孔融請太史慈求救於劉備。劉備聽後受寵若驚,說:“呀!孔融居然還知道我劉備!”於是趕忙發兵救援,解了黃巾之圍。

再後來,袁紹的兒子袁譚為了搶奪地盤,發兵打敗了孔融。

這時候是196年,大謀士荀彧給曹操支了一招,建議把可憐巴巴的漢獻帝迎請到許昌安頓。曹操依計而行,漢獻帝得以新都許昌,是年,就是建安元年。

這一招為曹操贏得前所未有的聲望,天下士子紛紛前來許昌。曹操聽說了大名士孔融的處境後,就奏請漢獻帝發詔書,征辟孔融為大匠——相當於現在建設部副部長,負責掌管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就這樣,孔融又來到了許昌。

漢室傾頹,大家心思各不相同。有人幸災樂禍,有人冷眼旁觀,有人伺機而起,有人悲觀絕望。而孔融,則屬於真正實心眼操心著急的那一類,他骨子裏純粹是尊崇漢室,希望漢朝國祚能夠長久。

所以當曹操奉迎漢獻帝到許昌後,孔融還是非常感激曹操的——因為曹操把瀕臨死亡的漢獻帝救了出來,漢祚得以延續。這是當時很大一部分士人的心態,也是孔融積極來到許昌做官的原因。

荀彧給曹操支的這一招確實高妙!

來到許昌後,孔融對曹操的印象還是很好的,認為曹操真的就是大漢肱骨之臣,中興棟梁之才,為此,他還寫了三首《六言詩》,來贊揚曹操的所作所為。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其一)

孔融的六言詩在當時是最好的,直接繼承《詩經》《樂府》的傳統,直白洗練,凝重古樸。這第一首詩意思很明白,講的是董卓專權,全國上下官員百姓都心驚膽戰、淒淒慘慘。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其二)

這三首詩有前後順承關系。第二首就接著寫董卓之亂之後的“李傕、郭汜之亂”,通過描寫戰亂難寧,引出人們都盼望能救黎民於水火的的英雄——“曹公”。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饑,念我苦寒心悲。(其三)

第三首,就是直接對曹操進行贊美。說從洛陽遷都到許昌,曹操憂國憂民沒有私心,甚至為了節省出奉迎天子所需的財物,他都縮減自己的飲食。而跟隨曹操的這些臣屬,也都非常了不起,支持曹操減少開支的舉措。他們雖然能得到俸祿,卻根本不夠吃喝。每每想到這些以曹操為代表的好人、漢朝的中興大臣,我都覺得心裏好難受啊!

後代許多學者都在考證,說以孔融的個性,不可能寫這樣的詩歌贊美曹操,這一定是別人的附會。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孔融剛正不阿,對曹操的很多行為都不滿意,經常出言譏諷。

但也不排除這確實是孔融作品的可能。孔融和曹操的矛盾,是必然的。一個忠於漢室、耿介不二;一個挾持天子,維護自己的權威,但這些矛盾都是後來的事。孔融剛到許昌的時候,曹操還維系著對漢獻帝的尊重,在眾人的眼中還是一個大大的忠臣,這時候孔融和曹操交好也是很可能的。

從詩中“減去廚膳甘肥”能看出,曹操這時沒有太多軍糧,為了供養漢獻帝,竟然得節儉食物,臣僚還可能吃不飽!漢末軍閥戰亂,儲備一般都不太多,常常是以戰養戰,軍糧什麽的就靠掠奪。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曹操在196年以後開始實行“屯田制”,第二年大規模實踐,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吃飯問題——這也是曹操後來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所以,此刻的曹操,剛安置了漢獻帝,尚未曝露野心,孔融自然會對他的做法大加贊賞了。因此,若說這三首詩是孔融所作,情理上也還站得住腳。

孔融的“真面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