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錦繡江山萬萬裏,陽關未必無故人(4)(第2/4頁)

李從璟徐徐回應道:“我打算讓政兒去儀坤州勞軍督戰。”

“你要保太子?”李永寧旋即明白李從璟的用意,“讓太子去儀坤州,那麽大軍擊退契丹之進犯,太子便是立下大功。用太子之功,來堵住悠悠之口,表明你保太子、以大局為重的立場,如是,任公的罪自然也就不用治了。”

李從璟不置可否,李永寧見狀,試探著說道:“任公的罪你還是要治?也是,只要太子立下功勛,便能收獲威望,儲君之位也就穩固了,任公被治罪雖然不免對其有所波及,但‘功過相抵’,即便還有些影響,也不會有太大麻煩。”

李從璟搖搖頭,目光深邃道:“讓太子去儀坤州,不是讓他去撿功勞,而是借儀坤州之戰,來觀察他的心性才能。若是他堪當大任,朕不介意犧牲一些原則,為他處理掉一些麻煩,來維護朝野大局的穩定;若是他不堪大任……朕那麽多兒子中,難道就沒有賢才?”

李永寧默然,片刻後寬慰李從璟道:“太子心性才學俱佳,這回北上之行,定然不會讓你失望——只是如此一來,蘇禹珪怕是要嘮叨你許久了。”

李從璟嘆息道:“比起帝國來日有一代明君的大局,蘇禹珪的些許嘮叨又算什麽,他要為《大唐律》索要一批尊貴頭顱,朝野有那麽多人頭,隨他去取好了,也沒有必要死盯著任公這顆人頭不放。”

“你就不怕如此行事,會讓《大唐律》施行的大勢,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李永寧饒有意味的問。

李從璟看向遠天,“若是這件事不涉及皇後太子,朕也不必遲疑,但事情既然發生了,便只能兩害取其輕……天下事,非黑即白的能有幾件?若事事都只要能分個黑白就能辦好,天下事也太簡單了些。”

嘆了口氣,李從璟不無悵然,“現在的天下不是春秋戰國了,朕也不能去學秦孝公。”言罷,收斂了神色,“此事究竟如何,且看太子在儀坤州的表現吧。”

李永寧點點頭,在心裏想著:天下事,分黑白的少,看利弊的多。太子要不要保,追根揭底,還是要看他值不值得保。陛下只有在認為保太子利大於弊的情況下,才會去選擇保太子。這個“利”,至少需要太子具有成為一代明君的潛質。

……

肅州之戰落幕不久,朔方軍就趕了過來,只不過李紹城所率的部曲並不多,畢竟在往先的數月鏖戰中,朔方軍損失不小,這回李紹城帶朔方軍前來參戰,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軍事意義大於征戰意義。

涼、甘、肅三州,並及涼州之南的會、鄯等數州,都已被禁軍攻克,隴右之地納入大唐囊中,必然要重塑地方治安、軍防體系,又且隴右位置特殊,聯系西域與中原、毗鄰吐蕃,是以駐軍同時也是邊防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安排好的——在此戰中,隴右還擔負為征戰西域之大軍,保障後勤、轉運糧秣的職責,故而堪稱重中之重。

好在朝廷早有計議,禁軍攻下河西後,李彥超率領一部兵馬,就地駐紮,重建隴右軍鎮。李彥超有擔任幽州節度使的經歷,與契丹、渤海與草原各部都打過交道,這回坐鎮隴右,應付內外各種局面理應沒甚麽問題。

“重建隴右軍鎮,眼下重要之事有二。其一,恢復各州縣穩定秩序,對州縣賊寇進行整肅,同時防備吐蕃可能的入侵;其二,保障向西進發之王師的各項糧秣器械醫藥轉運,使禁軍進軍西域沒有後顧之憂。”幕帳中,對李彥超說這話的是桑維翰,他被李從璟留在隴右,暫且輔助李彥超重建軍鎮,同時保障禁軍的後勤轉運,“這是軍務,除此之外,州縣的各項民政要事,有張一樓等人處置,就不用李將軍分心了。”

隴右位置特殊,根本在於是聯系西域與中原的樞紐。軍鎮,亦或說藩鎮,並非一無是處,作為邊軍軍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早年的朔方軍與盧龍軍,與朝廷關系或近或遠,但在保境安民、抵禦外寇入侵之事上,都建樹頗豐,堪稱中原屏障。軍鎮之害,在外重內輕,藩鎮之害,在藩鎮林立,眼下,朝廷在中央有強大禁軍,作為帝國常備軍主力,在邊關上,也要重整軍鎮,再塑帝國邊防體系。

十萬西征禁軍,除卻傷員,在隴右留下了三十個指揮,作為重建隴右軍鎮的基礎軍力,日後若是西域戰事順利,歸義軍、朔方軍、隴右軍也必將迎來徹底洗牌。

與李彥超商議完眼前的事,桑維翰回到官署,又與張一樓等人會晤。

“此番設立隴右行省,以何晨光為布政使,以江文蔚為轉運使,以朱元為都指揮使,刑部、禦史台也有分派官員下來,構建州縣下級官署……眼下主要官員都已就位,諸事雖說由你我統屬,但大政上都有綱領,無需費心多少,關鍵還是在於分部施行,下面的事才是緊要之處。隴右不比中原,諸族雜居,民俗風情與中原不同,先前的官吏體制也與中原不同,諸事具體施行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最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