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獨在異鄉為異客,何處是家有家人(三)(第2/3頁)

給演武院的學生授課,李從璟早在幽州時就常做,洛陽演武院他也是常去的。演武院是李從璟宣揚他的軍事思想的戰場,實在不能忽視。只不過做了皇帝之後,這種時候就很少了。

李從璟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推動戰爭早日向“近現代”戰爭轉變,引導大唐的軍事人才,將戰爭這門學問做深做細。研究得深入研究得細致了,才會把事情做到更深入的層面,做好做到極致,不僅戰爭如此,很多事都是這樣。

在李從璟看來,這個時代的戰爭,還是“略顯粗糙”了些。而大唐的戰爭之道這樣持續進步下去,日後必然獨占鰲頭。他想要將大唐建立成恒強帝國,首先得保證大唐的軍事實力舉世無雙——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

當然,要將戰爭早日推進到“近現代”的地步,僅憑他方才講的那些,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基礎,無論是國家的“近現代”化還是軍事的“近現代”化,都需要物質水平跟上,或者說,需要生產力水平跟上,再直接點說,需要科技水平跟上。

這一點也是李從璟一直在花大精力去做的,李重美和趙普搗鼓出“高壓鍋”雛形後,經過持續改善,在李從璟的有意引導下,已經在向“蒸汽機”轉變,按照目前的趨勢,真正的“蒸汽機”不久就會出現。

換言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會提前到來,在大唐的天空下。

大唐的文明程度很高,李從璟並不擔心此舉是在拔苗助長。

至於某某階級某某主義的問題,他也毫不擔心。

從演武院出來,李從璟接到了甘州軍報。軍報上說,孟平、李彥超等人,已經著手準備決戰。

回到住處,李從璟召見了李紹城。靈州之戰結束有一段時日了,李紹城也不該一直呆在後方,河西是孟平和李彥超的,攻略西域也該李紹城大顯身手。軍功平分,才不會出現一家功勞獨大,功高震主的情況,這也是禦下之道。

好在大唐不缺軍事人才,李從璟也不用擔心,會因為要分功,而影響戰爭之取勝。

“這回大軍攻打河西,進展頗快,朕事先制定的‘閃電戰’之策,基本已經得到實現。既是如此,河西、西域交給爾等即可,朕也不必呆在靈州盯著,不日就能啟程回洛陽。”

與李紹城商討完諸事,李從璟靠上扶背,露出頗為輕松的笑意。

攻占河西全境,是大唐禁軍在入冬前必須完成的任務,以河西的地理條件和復雜情況,禁軍能取得這樣的戰果,的確稱得上是“閃電戰”——李從璟也確實參照了希特勒的戰術。

李從璟一直在強調河西之戰的成本,強調這場戰爭的投入收獲比,而人類歷史上也鮮有比“閃電戰”投入收獲比更高的戰爭了。要實現“閃電戰”的部署,除卻準備、謀劃這些工作,需要的是軍隊擁有突出的硬實力——強大的運輸能力和軍事力量的壓倒性優勢。

大唐數量龐大的良馬和火炮利器,為“閃電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當然,眼下李從璟的“閃電戰”,比起希特勒的“閃電戰”,還是弱化版的,這是時代限制。

“此戰之勝,是乃陛下雄才大略之勝!”李紹城由衷道。

李從璟笑了笑,搖頭道:“戰爭何其龐大,豈是一人雄才大略就能決勝的。”

言罷,李從璟正色道:“此戰之勝,是大唐文明之勝!”

是的,在李從璟眼裏,這場戰爭若勝,是先進的大唐文明,對落後的河西文明的勝利。

中華歷史上有一個無法忽視的悖論:坐擁先進文明的中國,總是屢屢被落後的北方草原文明戰勝。

元朝、清朝的建立,是最突出和無可辯駁的證據。

蒙古人,位在漠北的漠北,女真滿人,位在遼東的遼東,中國擁有燦爛的文明、在全世界面前光芒萬丈時,彼部還在茹毛飲血。

而彼部一旦起勢,短短數十年間,便能橫掃大江南北,入主中原。

這也是漢人心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

其因何在?

一句簡單的“農耕文明的保守性,無法抵擋草原文明的侵略性”,無疑是不能解釋所有問題的。

一句簡單的“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還不夠高,無法對草原文明形成絕對壓倒性的優勢”,也是不能解釋所有問題的。

野蠻戰勝文明,並不是必然,而是無奈。

在李從璟看來,這個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

中國的文明的確很先進,但中國的軍事,並沒有達到與先進文明相對應的高度。

中國文明的先進,在經濟,在文化,在政治,甚至在百業百工在所有方面——唯獨,不在軍事。

手中拿的,仍然是刀槍,胯下騎的,仍然是戰馬,身上穿的,依然是甲胄,戰陣依仗的,依然是弓弩,居而堅守的,依然是城池,執掌萬千兵馬的,仍然是一個個大老粗——某些時候,甚至是比大老粗還不如的純粹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