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千百年金陵風月,數不盡君臣過往(一)(第2/3頁)

“國公快快請起!”楊溥連忙扶起楊志業,他心裏也擔心事成之後楊志業尾大不掉,擁大功而攬權柄,成為第二個徐知誥,見楊志業這般誠懇作派,心裏好歹稍微放心一些,“朕得賢臣如國公,縱然大事不成,也無憾了!”

再度坐定之後,楊志業道:“眼下北朝兵馬合圍金陵,大吳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即可能城破國亡,此為大吳未有之大險,陛下不可不察。但換言之,北朝兵馬圍城,亦不失為陛下的機會!”

楊溥怔了怔,“國公此言何解?”

楊志業盡量平緩語氣,卻止不住字字殺機,“北朝來攻,出兵的理由是甚麽?無非是陛下稱帝,為北朝所不容。當此之際,陛下大可派遣密使到北朝軍中,明言稱帝乃是為徐氏父子所脅迫,實屬情非得已,並上書北朝皇帝,願意削去國號,自稱江南國主,甚至稱王亦無不可,並且年年向北朝進貢,願意奉北朝為主。如此這般,將所有罪責推到徐氏父子身上,北朝來攻的兵馬就成了‘清君側、誅逆臣’,而陛下與先皇在亂世中定淮南、保境安民,是為有功,與那越王錢氏父子何異?如是這般,徐知誥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其之滅亡,豈非近在眼前?”

此計實屬惡毒,若能如此,徐知誥必亡無疑,楊溥震驚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楊志業以為他是舍不得帝位,不禁流淚勸道:“眼下北朝二十萬兵馬圍城,金陵危在旦夕,如若北朝兵馬攻破城池,屆時陛下求為金陵布衣而不可得!若不乘此機會未雨綢繆,來日如何區處?眼下大吳只余十五州之地,稱國主也好稱王也罷,至少還是這十五州之主,只要能真正執掌這十五州,來日若是天下風雲有變,陛下如何不能問鼎中原?昔日先帝起兵,不過十九兵甲,而能成就淮南大業,陛下有十五州之地,何愁不能成就大事?百利在望,不如一利在手啊!”

楊溥嘆息道:“朕非是舍不得這名不副實的帝王稱號,而是擔心北朝不同意啊!”

“北朝如何能不同意?大吳眼下雖然危機重重,金陵畢竟是京都,城防器械何其完備,更兼有五萬精銳甲士,數十萬百姓青壯,倘若執意踞城而守,北朝便縱然甲厚弩強,豈能輕易攻下?況且我大吳還有十余州疆土,各鎮各州若是招兵買馬來勤王,足以抵擋北朝許久。二十萬大軍在前線征戰,日耗錢糧難以計量,縱使北朝如今國富,真要使金陵戰事持續數月乃至逾年,足以掏空北朝國庫!眼下我金陵與北朝謀求誅滅徐賊,只需北朝兵馬也打出‘誅逆臣’的旗號,旬月間戰事可定,這是皆大歡喜之局,北朝何樂而不為?”楊志業顯得有些激動。

穩住語氣,楊志業又道:“至於戰後北朝兵馬是否進駐金陵,江南十五州如何區處,大可到時再各憑手腕。而陛下有將士效忠,重掌權柄,舉國齊心,何懼北朝?”

楊溥深思熟慮之下,認可了這等計謀,莫說此計可以使得吳國大業“從長計議”,便是沒有這等機會,只要能讓徐知誥滅亡,他也義無反顧!

——楊氏征戰淮南,費盡多少艱辛,流下多少血汗,勝利果實卻被“家臣”竊取,倘若徐知誥日後篡位,楊溥必死無疑。這等時候,他對徐氏父子早有滔天恨意,若有機會與徐知誥同歸於盡,他也絕對會毫不猶豫!

最後,楊志業在離開的時候,與楊溥議定,由楊志業在宮外交結勢力,並且派遣密使與大唐商議“誅逆臣”的事,而楊溥也要在宮內活動,謀求以恩義讓宮禁將領效忠,好在事發的時候保證他自身的安全。

——如今的禁衛軍雖然是林仁肇的部曲,但既然先前的禁衛軍能效忠楊溥,眼下的禁衛軍將領未必就不能爭取。

楊志業離開後,楊溥在光線昏暗而空曠的大堂靜坐了兩個時辰。沒有人知道在兩個時辰的時間裏,他腦海裏想了多少東西。

下午的時候,楊溥在宮城四處遊玩,最後在一處大湖中的龍舟上停留下來。

不久,就有宮廷衛軍將領來到龍舟上,站在楊溥面前。

楊溥望著面前這人,但見對方生得身材魁梧、五官如刀削,雙目炯炯有神,顯得神思清明而不愚鈍,他微笑道:“素聞刁將軍威武不凡,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刁彥能抱拳拜道:“不敢受陛下誇獎。”

楊溥不動聲色,“嘗聞將軍乃忠義之士,侍奉母親尤其孝順。昔年,將軍在宣州節度使王茂章帳下聽用,後來王茂章叛國投靠錢塘,將軍本該相從,卻不願做叛國之人,遂扶著母親立在道旁,泣告王茂章曰‘我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從公,敢請死’,王茂章顧念將軍孝順,不忍詰難,遂放將軍歸宣州。將軍回到宣州時,城中將士聞聽節度使王茂章叛逃,已經亂作一團,是將軍撫平了亂象。將軍之忠義、於國之功勞,朕久聞之,恨不能相見,如今有將軍宿衛宮禁,朕心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