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一朝掌得天下權,我為萬世開太平(一)(第2/3頁)

“誠如你方才所言,天下軍隊,能練兵且屢有征戰的,能稱為可戰之兵,然天下藩鎮眾多,真正常有戰事的,不過邊鎮之兵罷了,多數藩鎮鮮有戰事,雖也有出兵的時候,也多是出工不出力,勝則鼓噪而進,敗則一潰千裏,其戰力能有多少?”

說到這,李嗣源冷笑一聲,“大唐藩鎮,擁精兵的,本就不多,且多在邊鎮,如盧龍、大同等鎮,那些深居中原的,不過張牙舞爪而已,真說起來,朕何曾將他們放在眼裏了?新政初行之時,此輩姑且不敢放手一搏,可見其不過是一群見風使舵之輩,如今新政到了第二階段,他們還要鬧出動靜來?誠然,他們或許能‘一呼百應’,或許能聲勢浩大,或許能烽火千裏,但在禁軍面前,不過是一群紙糊大蟲而已,滅之豈不易如反掌?”

李從璟笑道:“父親擔心的,自然不是藩鎮生亂,而朝廷不能制,而是藩鎮生亂,兵將趁機禍害州縣,給地方造成莫大兵災而已。”

李嗣源對李從榮、李從厚道:“學學你們兄長,何時你們也能如他這般,大唐江山我就能‘垂拱而治’了。”

李從榮幹笑著不說話,李從厚笑容清澈,“兄長賢能誰人不知?從厚也有為父親分憂之心,日後定會多多向兄長討教。”

李嗣源笑著點頭,“不錯,倒是有上進心。”

李從璟問李嗣源:“父親對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的整頓,都已完成了?”

李嗣源點點頭,神色頗為愉悅道:“驕兵悍將我不會要,兵痞我也不要,怯戰唯私的我同樣不要,無論是屯駐於洛陽周邊的,還是屯駐於藩鎮的,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總共十多萬,我裁汰過半,留下了六萬可用之兵,統一編為侍衛親軍。這六萬將士,現悉數駐紮在洛陽周邊,將校皆多用我昔年信得過且能打仗的部曲,以及演武院的學生,戰力雖說比不得先前五萬禁軍,但也非是尋常藩鎮可比。”

李從璟對此時早就有些了解,此時並不覺得驚訝,那許多老弱也不是瞬間裁汰下來的,而是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故而只要安置得當,也不虞他們掀起多大風浪——當然,並不是說就一定不會有風浪出現,更何況在眼下這個關頭,朝廷又馬上會對藩鎮下死手,出現風浪的可能性很大。

“若是驕兵生亂,藩鎮圖謀不軌,朝廷有十萬可用之兵調動,也不虞應付不過來。”李嗣源顯得很有自信。

他說朝廷有十萬之兵可用,並不是說天下軍隊,朝廷只能調動十萬,且不說那些屯紮在關中四方重要關隘的,便是藩鎮之兵,人數仍是不少——有藩鎮桀驁,對朝廷虛以委蛇,但也有些藩鎮節度使,是李嗣源、李從璟心腹,亦或是正直之臣,是忠心朝廷的。

這十萬之兵,是說洛陽周邊可用調動的機動兵力,是能立即拉出去征戰的部曲。而且不同於先前十多萬所謂天子六軍與侍衛親軍,這十萬之兵,基本再無驕兵悍將,不僅是可戰之兵,更是精銳。兩者對帝國的分量與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從這個角度上說,楊吳攻楚,大唐在穩定新政的前提下,仍是有余力發兵楚地。

“天下藩鎮之兵已不可選入禁軍,除卻這十一萬兵馬外,禁軍再要擴充實力,就要選募青壯入伍。”李從璟道,“不知對這批禁軍,父親有何打算?”

李從璟所說的招募青壯入伍,並不是指先前朝廷就沒有招募青壯,招募青壯是一直都有的,他們是頂替軍中老卒、傷病、陣亡名額的主要力量,若非如此,禁軍豈非一直在縮水。李從璟之所以現在單拿出來說,意思指的是大規模招募青壯,成立新軍。

李嗣源對此顯然早有打算,“三到五年內,朝廷當再募新軍十萬。”

李從璟微微頷首,這也意味著,三到五年內,除卻邊鎮邊軍,天下藩鎮將再無一兵一卒。

同樣,新政下一階段必須要順利推行,繼續深化對江山社稷的改善,如此朝廷才有力量在三五年內,在洛陽蓄養起二十萬禁軍。

除卻邊軍與重鎮,中央禁軍必須實力強大,所謂強幹弱枝以加強中央集權,這是前提。

有鑒於此,李從璟道:“裁汰藩鎮不可用之兵,而以州縣招募青壯,組成地方軍隊戍衛地方,這是社稷穩定的必由之路。新政下一階段的推行,種種文事舉措與削藩結合,將是朝廷接下來要著力面對的大課題,事若順利,則藩鎮無兵,天下中興,賦稅充足,禁軍強勁。”

話至此處,李從璟稍稍一頓,“然,天下藩鎮畢竟眾多,新政下一階段亦是千頭萬緒,只用三五年時間徹底消滅藩鎮,是否操之過急了些?”

李嗣源看向亭外,春意深深,去歲秋冬的痕跡早已寥寥。然而沒有去歲秋冬,何來今年濃春?有些時候,去歲秋冬之寒愈烈,眼下春日之景才會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