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谷雨識洛陽,筆落動兩川(三)(第2/3頁)

六年前大唐伐蜀,莊宗以魏王李繼岌為帥,而郭崇韜輔之,實際上魏王並不精通軍事,故而軍中大計皆出自郭崇韜。莊宗曾對郭崇韜言道:“繼岌未習軍政,卿久從吾戰伐,西面之事,屬之於卿。”魏王,擺設而已。

這裏面有個典故。當年郭崇韜雖說領袖群臣,一時風頭無人能及,實則一方面受到政敵擠壓,一方面又被宦官仇視,更為後宮嬪妃所不容,處境非常艱難,郭崇韜自付若任由形勢惡化,恐難以在朝中立足,便想立下一件大功,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是以在李嚴出使蜀國回來,上書說蜀國可圖後,郭崇韜便想統帥三軍伐蜀。但當時郭崇韜顧慮對手們不允許,再者當時李嗣源乃是諸道兵馬總管,郭崇韜也不一定爭得過李嗣源,所以這事不能明說。

思前想後,郭崇韜心生一計,便去見莊宗。他對莊宗說,魏王已過及冠之齡,卻沒什麽顯赫功勞,恐怕朝臣不服,將來諸位只怕也不穩固,不如讓魏王統軍伐蜀,如此可立不世之功。

彼時莊宗、劉皇後皆愛魏王,莊宗甚覺有理,但魏王的斤兩莊宗也深知,故而思慮了一番後,對郭崇韜說,魏王閱歷不足,掌控三軍怕有難度,魏王伐蜀需得能臣輔佐,你既然提議此事,便由你輔佐魏王伐蜀吧。

時魏王伐蜀,滿朝皆知,一旦伐蜀功成歸來,魏王必進位為太子。

出征途中,郭崇韜甚至跟魏王李繼岌明言,打仗的事我做主,你在旁邊看著就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穩坐太子,我們皆大歡喜。

彼時出征的親王雖名為統帥,實則混功勞罷了。

而今卻不同了。

唯一相同的,便只有一件事。

滿朝文武,在得知王師要伐蜀時,都已算準秦王會為帥。而他們也如之前一般都知曉,一旦伐蜀功成,秦王便不再是秦王了。

當是太子!

……

帝國如此大舉攻打兩川,卻有個問題,京畿之地何人來守衛。

禁軍盡數開拔,便只有六軍與侍衛親軍了。這些年來,為供養禁軍,六軍與侍衛親軍被裁汰了許多,但留下的幾乎都是精銳,總人數在一萬到兩萬之間,如今國內太平,守衛洛陽卻是足夠。

雖說六軍與侍衛親軍被裁了許多,但裁汰下來的將士,朝廷都安排得非常妥善——如今新政有成,百姓的日子愈發好過,只要有田種,大部分人都滿意,所以也不用擔心六軍與侍衛親軍本身作亂。

春,布德施惠,勸農養生;夏,助長順生,無舉大事;秋,興兵革,征戰不義;冬,為謹蓋藏,閉藏之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得秋高氣爽,適合用兵的時節到來,帝國便將攻伐兩川。

卻說朝廷在遂州設立武信軍,在閬、果二州設立保寧軍的消息傳到成都,孟知祥急忙召見了幕僚,來商議此事。

幕僚們七嘴八舌,大部分都認為朝廷此舉,意在圖謀兩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來,驕兵悍將為之一空,四方太平,農耕大興,又因近些年來,朝廷歲歲豐收,遂添數萬精銳禁軍,如今的朝廷,可謂是國富軍強,一旦朝廷打定主意對兩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勢。如今,朝廷在蜀中設立藩鎮,奪我土地,掠我百姓,意欲何為,豈不明白?當今之計,還請大帥速作決斷,以免為朝廷所制啊!”

這人話音剛落下,另有一幕僚目露不屑之色,不贊同對方的說法:“朝廷設立武信軍、保寧軍,位在閬州、果州、遂州,增兵的綿州,也不屬我西川。眼下局勢,可知朝廷要對付的實乃東川,我西川並未受到殃及。何以如此?無非李紹斌抗拒朝廷之心不知遮掩,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令朝廷無法坐視!而我西川則雖有不順之舉,凡事皆知遮掩,故而朝廷無心將我如何!兵者,國之大事,豈會輕率為之!諸位難道忘了,這些年來,朝廷對我西川一直寬宥有加,又對大帥加官晉爵,這豈是會用兵西川之象?”

“掩耳盜鈴,先生此言貽笑大方!兩川之地,一脈相承,唇亡而齒寒,一旦東川被朝廷所制,西川焉能獨善其身?先生難道忘了,趙季良可是被那秦王,捉拿於荊州!緣何如此?可見彼時,秦王已對西川顧慮萬分!當此之際,朝廷謀東川,又豈會放任西川不管!”

提及趙季良,孟知祥不免面色有些難看,那原本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謀主一流,卻在荊州被李從璟捉了去,害得之後他凡事都要自己操心,實在是痛恨不已。

幾人爭執半晌無果,忽而有人求見,孟知祥看見來人,頓時大喜,那是他派往洛陽的探子,如今卻是回來了。

探子帶回來一個重磅消息:朝廷欲再割綿、龍二州為節鎮。

龍州,那是孟知祥的地盤。這還了得,孟知祥立即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