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識得洛陽風與月,成就帝國軍與政(一)(第2/2頁)

這差些讓李從璟從座椅上摔下來,李從珂倒也罷了,石敬瑭萬萬不可。

李從珂現在蒲州,任河中節度使,石敬瑭現在陜州,任保義軍節度使。

讓節度使任都指揮使,可見禁軍在李嗣源心中的分量也的確不同,李從璟表示不妥,要換人。李嗣源則認為可加封兩人為左、右大將軍,解決兩人的身份問題。李從璟還是表示不妥,堅持要換人。

“李帥與石帥的確是國之棟梁,然正因其是國之棟梁,平日軍政之事繁雜,故不可為禁軍都指揮使。禁軍者,入則拱衛京畿要地,出則為國之利器,為將者,當無藩鎮羈絆,只識征戰之事,但有君令,輒起沖鋒,以建功勛,為帝國臂使。”李從璟口才不錯,一番口綻蓮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算讓李嗣源也覺得,禁軍都指揮使的確應該由純粹的武將來擔任。

最終人選定下來,兩名都指揮使分別是皇甫麟、高行周。

皇甫麟不必多言,從百戰中調來即可,說起來此人五年前就是梁朝控鶴軍都指揮使,跟了李從璟後屢次功勛,如今再獨領一軍,好似是終於回到原點,實則今非昔比。

高行周,李嗣源昔日親軍左射軍中的一員驍將,屢立戰功,可謂是石敬瑭之下左射軍第一人。

領軍將領定下來,然後是篩選將士,這件事也好辦,讓皇甫麟帶著高從周去各藩鎮挑選就是,以皇甫麟在百戰軍多年的資歷,挑選出來的軍士絕對不會讓李從璟失望。

最後是名稱。總不能就叫禁軍第一軍吧。李嗣源父子倆琢磨了半晌,最後定了一個名稱:橫沖。

這名稱不上不下,但好聽些的名稱,例如龍武、羽林、神武、龍驤、天興等,都給那些站著茅坑不拉屎的天子六軍、侍衛親軍占用了。

這名稱另有一個好處,它有出處。

乾寧三年,李嗣源名聲未顯,隨大將李存信救援兗、鄆州。莘縣一戰,李存信為魏博節度使羅弘信所擊敗,獨李嗣源所率領五百騎兵完軍而還。李克用即以此五百騎號為“橫沖都”,以李嗣源為軍使。那之後,河北河東之地,都稱呼李嗣源為“李橫沖”。

李從璟這番孝悌之心,讓李嗣源欣慰大笑,自然樂得領情。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秋禁軍第一軍——步騎參半的橫沖軍,就將面世。

白馬寺是洛陽著稱於世的名寺,齊己跟著李從璟到了洛陽後,就定居在這裏。

李從璟打算整肅佛門,一方面是為釋放勞動力,一方面也是為了還田於民,至於佛門資財,如同周世宗柴榮一樣,他同樣希望在這時不我待的大爭之世,能為國所用。

李從璟對齊己的期望,是他能帶領佛門,配合朝廷的政策,減小朝廷施政過程中的阻力,減小這件事的不良影響,同時將佛門向於國於民真正有利的一面推動,而不是與民爭利、與國爭財。

若能發展得好,日後無論是攻伐蜀地,還是攻伐江南,在戰爭中與戰後,借助佛門力量瓦解一些阻力,撫慰一些百姓,安定一些秩序,都是李從璟的期望。宗教這個東西,有其煽動性和影響力,用的好了的確是一柄利刃。

如今李從璟忙得團團轉,自然無暇顧及這些件事,當然,無論是作為個人來說,而是作為秦王而言,他也不能對國政大包大攬,將所有事情都摟到懷裏。佛門之事,李從璟與李嗣源商議後,決定交給朝廷接手,而朝廷定下來總理這件事的,是馮道與李琪這兩位宰相。

李從璟今日到白馬寺來,便是帶馮道、李琪與齊己相見,三人之所以到寺院來,而不是招齊己去衙門,也算是一片禮佛心意。

跟隨李從璟一道來的,還有第五姑娘,上回齊己救了她,她一直感恩在心,這些日子來,經常來看望齊己,給他帶些點心吃食,小姑娘其實心腸很不錯的。

李從璟不打算跟齊己談佛法、論機鋒,然而這卻是馮道、李琪這種士大夫樂意做的事,前者跟三人坐了一會兒,由著他們煮茶論道、談詩論景,自己就打算離開。

未出寺院,瞧見一人,薄羅衫子金泥縫、連枝花樣繡羅襦,在小道旁悄然而立,拿一雙幽怨的剪水眸子遠遠望著他,欲語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