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一別數載仗劍來,彼之英雄我仇寇(二)(第2/2頁)

三成軍資雲雲,李從璟不置可否。

李從璟問道:“前些時候,孟知祥上書,請求朝廷準其將家眷接往成都,此事不知父皇如何決定?”

郭崇韜平蜀,孟知祥並未參與,他成為西川節度使本就是猴子摘桃,他的兒子孟昶並及瓊華公主仍在洛陽——瓊華公主,乃是莊宗堂姐,孟知祥之妻。孟知祥野心膨脹,在蜀地胡作非為,也算是“內恃帝威、外擁強兵”。

李嗣源氣憤道:“孟知祥先是私留財絹,後又殺我朝廷大臣,如今連家眷都不肯留在洛陽,叛國之心昭昭,朕豈能容忍此舉!”

“私留財絹”說的是孟知祥私自截留蜀國國庫的錢財,“殺我朝廷大臣”說的是孟知祥殺西川兵馬都監李嚴。

李嚴此人,李從璟有所耳聞,知曉對方乃是幽州人,弓馬嫻熟,辯才堪稱冠絕當世。其人初仕燕,為刺史,同光年間,為客省使,奉莊宗之命出使蜀國,此行不僅才驚蜀地,讓蜀主蜀臣大為敬佩,他也窺破蜀國虛實,察覺到王衍失政,故知蜀地可取,還朝後如實奏報莊宗,史說“平蜀之謀,始於嚴”。

郭崇韜領軍伐蜀,李嚴為三川招撫使,“嚴與先鋒使康延孝將兵五千,先驅閣道,或馳以詞說,或威以兵鋒,大軍未及,所在降下”,功在三軍之先,風采令聞者折服。王衍欲降之際,給康延孝遞信,明說若是李嚴先來,他即開城投降。

康延孝因為討蜀之謀始於李嚴,擔憂王衍這是要誘而殺之,故此不同意李嚴去,但李嚴卻是“聞之喜,即馳騎入益州”。王衍見了李嚴,毫無害他之心,反而“以母、妻為托”,可見王衍對李嚴的認可程度。

此番李從璟南行荊南之際,李嚴自請為西川監軍,當朝為掌控西川虛實,加強對西川的了解,遂允之。李嚴臨行前,他的母親勸他不要去,對他說:破蜀之謀本就是由你而出,蜀人恨你入骨,如今你再入蜀,蜀人必定要害死你。並表示你要是執意入蜀,那就是永別了。

李嚴不聽,只說“為人臣,食君祿,當為國效力”,而後入蜀。

李嚴入蜀,孟知祥殺之。

一代風流人物,英才忠貞之士,本應再展才華,為國立豐功,青史留美名,卻就此隕落,不得不讓人嗟嘆。

李從璟道:“武力平蜀,已不可避免,然要行此事,先需有‘四得’。”

“何謂‘四得’?”

“一得國政穩如泰山,二得邊境不起烽火,三得兩川詳盡虛實,三得伐蜀之師五萬。”

“國政日趨平穩,藩鎮無不臣服,新政推行百姓歸心,再有二三載,可得穩如泰山;北境草原諸族自顧不暇,南境唯獨楊吳摩肩擦掌,然則而今你既俘得徐知誥,當可以交還徐知誥為條件,與楊吳暫定互不興兵之約;兩川之虛實,以軍情處之能,假以時日,亦不難了解;唯獨伐蜀之師五萬,二三載不能得。”

“河陽有百戰軍兩萬。”

“吾兒之意是?”

“父皇,今秋若得豐收,朝廷當揀選中央軍,重塑朝廷侍衛親軍與天子六軍!百戰軍放之河陽,如若猛虎遊戲荒野,不得其用,不如編入禁軍,才算是正得其所。”

“……然則百戰軍乃你之親軍,素由你統率,有你無數心血,為父怎忍奪之?”

“父皇,天下諸軍,無屬個人者,皆為國之利刃!藩鎮擁強軍,非帝國之福,百戰軍何能例外?百戰軍既為精銳,當為帝國禁軍,帝國擁強軍,方能內懾宵小,外征不臣,利國政,使國強!”

“這……”

“父皇,揀選藩軍精銳之士,入中央為禁軍,強幹弱枝,乃是國之大計,百戰軍既為兒之親軍,自當先行一步,為天下表率!一者,可使藩鎮無推托之詞、無不從之理,二者,百戰軍編為禁軍,可威懾藩鎮,令藩鎮不敢不從,以保此計順暢!”

“卻也是這個理……”

“自府兵制崩潰以來,藩鎮各養其軍,藩軍只知有藩帥而不知有陛下,故能擁兵自重,貽害國家也。父皇,國庫稍充,重塑兵制之事,事關帝國長治久安,已刻不容緩。眼下孟知祥意圖叛國,朝廷欲往兩川用兵,此正帝國重塑兵制之不二良機。”

“重塑兵制,變藩鎮之軍為帝國之軍,的確關乎帝國強盛。”

“不僅是重塑兵制,而是徹底改變軍政!”

在李從璟心中,有關於軍隊建設的一整套方案,那是後世先進思想與當世實際緊密結合的產物。

這套方案,唯李從璟能有,也唯有他能將其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