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天成新政初現世,厲兵秣馬看天下(一)(第2/2頁)

研究軍事工業、科技,本就是軍校職能的一部分,而李從璟就是按照後世軍校的標準,來打造演武院的,所以這部分職能理當從作院劃分出來,並入演武院。

演武院建在城東,占地五千余畝,其中布局極為廣闊。李從璟前來視察的時候,杜千書已經走馬上任,出任演武院副院長,實際上履行院長職責。

對演武院,秦王府的一眾官吏並不陌生,早在幽州之時,諸人就沒少跟演武院打交道。李從璟帶秦王府官吏抵達演武院大門前時,杜千書已經等候在門外——除卻杜千書本人,倒是並無其他演武院教員、學員相迎,李從璟沒打算耽誤演武院正常運作。

演武院牌樓外,有石獅兩座,高過大漢,顯得極為威嚴。牌樓上“演武院”三個隸書大字是李從璟親筆題寫——原本此事要李嗣源為之,奈何李嗣源並不識字,一手書法恐怕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其中意境。倒是李從璟,畢竟曾苦心孤詣寒窗十載,字哪怕寫得不如書法大家,畢竟也拿得出手。

“恭迎秦王殿下。”杜千書上前行禮。

若說杜千書在幽州時,還有幾分青澀未褪,經過多年磨礪,此刻看來,卻沉穩大氣,舉手投足間氣勢雄渾又不失內斂,即便是在人精邊地的洛陽,獨當一面也是沒甚難度。

杜千書在上任前就去秦王府拜會過李從璟,他就職演武院,李從璟對他事先也有過一番“培訓”,此刻倒沒有多少話需要多言,眾人直接走進大門。

進得演武院,門屏處聳立一塊大石,上書“漢唐雄風”四字,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裝飾。

這四字,卻是由李從璟提議,而出自李存審之手。老將軍戎馬一身,軍功獨步一代人,早已成為當世將士仰望的存在,無數事跡演化為傳說,在軍中廣為流傳。

這四個字,雄渾厚重,殺氣凜然,筆畫間盡顯昂揚奮發之氣,又不失儒雅之色,稍知書法的人,便能從這四個字中,體會“漢唐雄風”的真正含義。

過大石,是一矩形巨大廣場,廣場上沒有其他物件,唯一座座豐碑!

每一座豐碑上,都有文字印刻,上面的內容,都是有唐以來的一場場經典戰役、一位位曠世名將、一個個不朽傳奇。

演武院新生入學,第一件事便是在教員帶領下,了解這上面的一個個故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沙場鐵血,多少兒郎馬革裹屍而還,何為軍人,何為榮譽,何為家國,盡在於此。

而凡留名於此的人,將被世世代代後人銘記,同時時時刻刻惕勵後來之人。

有字的豐碑,不下百數,卻只占據廣場豐碑總數的十分之一,這裏的絕大部分豐碑,上面並無文字。而有文字的最後一座豐碑,上面記載的,正是李從璟軍進西樓、大敗契丹,迫使契丹簽訂城下之盟的事跡。

這意味著,凡能為國而戰,為國而勝之將士,皆有可能在此留下姓名、事跡、功勛,從而流芳百世,被無數後來人敬仰、傳頌,成為後世楷模!

“凡進演武院之學員,成則為將,不成則為卒,孤要讓他們時刻記住,軍人,為國征戰,是一生使命!他們的血,要為國家而流,而國家也會記住他們!”李從璟曾在演武院落成之後,如是對整個演武院道,“凡將士,士氣為先,氣乃軍之魂,將士有奮發激烈之氣,方能舍生忘死,方能爭先殺敵,今立軍碑,因在於此!”

當年李從璟在淇門練軍時,曾繪“魁首”“沒鳥”旗,發給諸軍,用意在激烈將士苦練技藝。只不過,比起魁首、沒鳥之分的方法,如今立軍碑的措施,卻是要方正持久得多。

演武院建築不少,分區與後世學院相差不大,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建築沒那般高,頂多三層。但要論氣勢,卻要雄渾大氣得多,且風格也不一樣,演武院的格局、建築,處處透露著崢嶸之氣。

占地八千多畝的演武院,更多地方沒有建築,被分成了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校場,方便學員演練各科武藝。

除此之外,演武院還在洛陽城東郊設有萬畝模擬實戰區。這些地方經過改造,設有城池、河流、山川等地形地勢,是真正的用兵之地,可容納數百人往來征戰。對這些地方的運用,就是力求接近實戰,來檢驗學員指揮戰役、戰鬥的能力。軍隊秋日有都試,演武院同樣有。

“依殿下之意,作院並入演武院的部分,改稱‘軍備研制處’。因‘軍備研制處’涉及火藥、重弓、重弩以及重型器械研制,所以單獨設在學院東部,與主體建築隔開,以免‘軍備研制處’試驗武器時誤傷學員。”

杜千書一邊說著,一邊將李從璟引向“軍備研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