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大廈將傾何人扶,天下蒼生問誰顧(第3/4頁)

想明白這些,安重誨下意識要再看李從璟一眼,卻及時反應過來,硬生生打住。

既知李從璟如此睿智,安重誨實在不敢再稍有逾矩,以免被李從璟察覺,從而對他生出防範、戒備的心思,對日後不利。

心思急轉只是須臾,安重誨已覺後背冷嗖嗖的。他心想:這未來太子爺如此不好對付,日後可要好生與其相處、好生供奉,不可有什麽歪念……等等,是根本就沒有“對付”這兩個字存在的空間!

……

隨即,李嗣源擊鼓聚將,將舉兵之事,公之於眾。

與安重誨心思相同,諸將早就希望李嗣源起兵,今聞李從璟至,大多揣測李嗣源與李從璟父子商談後,會隨之舉事,眼下事情果真如此,都不甚意外。

接下來的首要之務,便是草擬檄文,向天下言明此番起兵之事的大義,以求名正言順。在這之後,便要商討如何招兵買馬、聯絡各方,以及確定戰術方案、進軍路線。

檄文之事,李嗣源交給了中門使安重誨。安重誨責無旁貸,自然應諾。

“眼下相州兵力不足,要占據大梁作為根基之地,必須先召集足夠軍力。情勢緊急,臨時募兵非是上佳之策,應當從臨近藩鎮調兵。”商討戰略方案時,李從璟如是對李嗣源道。

“臨近藩鎮,以齊、貝兩州,泰寧、天平、平盧三鎮,兵馬稍壯,是關鍵戰力,無論是前進作為助力,還是穩定側翼後方,這些勢力都需得掌握在手中。”李嗣源沉吟道,“我即刻修書傳之,約齊州防禦使李紹虔、貝州刺史李紹英、泰寧節度使李紹欽、平盧節度使符習等人會面。”

“若能得齊、貝兩州,泰寧、天平、平盧三鎮歸附,占據大梁、控制周邊便不是難事。”李紹真說道。

安重誨點點頭,道:“李將軍所言不差。只不過各鎮兵馬雖然不少,也頗有戰力,但要一路攻克險關,進軍洛陽,卻力有不逮。左射軍在鄴都城外離散,這些時日來雖然收攏了部分將士,但戰力損耗過大,大帥要成就大業,還差一支勁旅作為中堅戰力。”

他這話說完,眾人都陷入深思。只一瞬,所有的目光便齊齊聚集到在場一人身上。所有人都明白,唯有此人麾下雄師,能作為成就大業的中堅力量。

正是此人麾下這支雄師,前不久完成了一項幾乎在所有人看來,都不可能達成的壯舉。而也正因這項壯舉,使得此人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也使得這支雄師成為天下軍隊的楷模。

他們名動天下,上至諸侯,下至百姓,幾乎無人不知。

……

清晨,薄霧。

軍營外,李嗣源送別李從璟。

“待布置好各項事宜,為父便渡河進軍滑州,若是諸事順利,齊、貝二州,泰寧、天平、平盧三鎮軍隊,皆會至滑州與為父會師。”兩人停下馬敘話,李嗣源開口道:“幽州離得遠些,待你引兵南下,為父應當已經占據大梁。屆時發兵東都洛陽,就需得以百戰軍為先鋒了。”

薄霧沾身,雨露落在肩頭,李從璟對李嗣源道:“父親放心,孩兒必不會誤事。”

“以盧龍一己之力,挫敗契丹攻滅渤海之意圖,稍有助力,便能兵圍西樓,逼死耶律阿保機,迫使契丹簽訂城下之盟,為父對你還什麽不放心的。”李嗣源笑容裏流露出欣慰之色,“別人不知,為父忝為番漢總管,與契丹沒少打交道,自然能體會這其中的艱辛。以一地戰一國猶能勝之,此番舉事,你便是為父最大的信心所在。”

面帶追憶之色,李嗣源又道:“稱臣、納貢、賠償戰爭損失……多少年了,草原不復對中原稱臣,朝貢更只是存在於史書記載。先帝在時,為穩固邊疆後方專心對付朱溫,被迫與契丹結為兄弟之盟,最終卻還是為其所叛,至死猶恨。這回你打垮了契丹,讓他們不得不在我中原王朝面前低下頭來做人,實在是叫人解氣、贊嘆!哪怕你是我兒,為父也要為中原、為漢人謝你一回。”

百戰駿馬低頭穩步,氣態平和,李從璟亦想起往事,他道:“師父以老病之身,姑且把守幽州多年,未曾有失,孩兒代替師父坐鎮盧龍,也唯恐不能為中原看好國門,讓師父失望。好在天不負人願,這回能有此勝,契丹至少十年內不復有犯邊之力。”

眺望大地山川,齊魯就在大河對岸,滑州、鄆州亦不過咫尺,李嗣源笑起來,“同光元年,你與為父一道作為先鋒,攻滅偽梁時,為父便知曉你有大志。那日你酒後豪言,可是還歷歷在目。”說到這,忽而一嘆,“只是不曾想到,短短四載,為父重走舊路,卻已是物是人非。”

“父親不必掛懷,今日舉事,非因我等不願為忠臣,實是世事難料,不得不如此。”李從璟勸慰道,“天下之大,大不過蒼生;帝王之重,重不過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