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大廈將傾何人扶,天下蒼生問誰顧(第2/4頁)

而李從璟年紀輕輕,便能看清天下大亂的根由,並且心懷蒼生、胸有社稷,難道不值得敬佩?

安重誨再度看向李從璟,卻見對方仍舊是低頭沉默,全然沒有再說話的意思,不由得焦急、疑惑起來。焦急是因為第五問最為關鍵,必須問出,疑惑的是,看李從璟這幅模樣,好似心中根本就沒有那第五問?

李嗣源和李從璟自有心事,安重誨正在糾結當中,在場唯一想法沒這麽多的,便是李從珂。他見話說到這個份上,憑感覺也知正到關鍵之時,偏偏幾人都開始閉口不言,不禁急切起來。

李從珂上前一步,抱拳對李嗣源道:“父帥,陛下得以入主中原,大唐得以有盛世之象,斷非一人之功,而是萬千將士拼了性命才換來的!這些年來你帶領我等南征北戰,攻破大梁也是你和從璟之功,要說功勞,滿朝上下,誰人能與你比肩?大唐江山有你多少心血,有多少手足同袍的性命,父帥自然最清楚。當此之時,父帥,難道你就忍心,眼睜睜看著大唐江山如此糜爛下去?你就忍心我們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葬送在那些奸佞小人手裏?”

話說完,李從珂頓覺舒暢,正滿懷期望看向李嗣源,卻見李嗣源、李從璟、安重誨的目光,齊刷刷向他看來。

李從珂不明所以,立覺局促,憑空生出一股騎虎難下之感。

“那依你之見,為父該當如何?”李嗣源問。

眾人的目光讓李從珂很不自在,他咽口唾沫,道:“自然是要挽救大唐江山社稷。”此話出口,李從珂忽地憑空生出一股豪氣,遂起身而拜,朗聲道:“父帥,為大唐江山,為天下黎民,請父帥興兵,清君側!”

李從珂也不是蠢人,自然不會直接說起兵造反,怎麽也得找個好聽的名頭。

饒是如此,“清君側”三字一出口,仍舊如同掀起滔天巨浪。這意味著,起兵舉事,終於被直接而明顯的提出來。

“清君側……這……”李嗣源又是訝異又是遲疑。

數日來李嗣源始終舉棋不定,不肯起兵,作為李嗣源幕僚,安重誨自然知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豈能不焦急?眼下這第五問還是被李從珂以另一種方式提出來,安重誨知曉時機已經成熟,隨即下拜,道:“大帥,小人擅權,社稷蒙塵,以至將士離心,亂賊四起,百姓受難,當此之際,能力挽狂瀾、拯救大唐江山者,舍大帥還有何人?”

李嗣源左右為難,以至於垂淚道:“我李氏滿門忠烈,誰人不知,焉能行此背負罵名之事?”

“大帥此言謬矣!”安重誨朗聲道,“自古為民者享譽名,置民於不顧者得罵名。如今大唐千萬百姓身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帥作為大唐重臣,功勛卓著,素有賢望,聲名為天下敬仰。眼下亂賊四起,天下臣民莫不翹首以盼,望大帥匡扶社稷!一旦大帥高舉義旗,揮師南下,天下英雄必定雲集景從!大帥,難道到了此時,大帥還要置大唐江山、置天下百姓於不顧嗎?”

李嗣源:“這……”

李從璟終於下拜說話,“孩兒唯父帥之命所從!若父帥意欲歸朝,孩兒自當隨父自縛於宮門;但孩兒還請父帥以天下蒼生為念,匡扶社稷,孩兒願為先鋒!”

聞聽李從璟此言,安重誨、李從珂同時再拜,“請大帥以天下蒼生為念,匡扶社稷!”

李嗣源滿面動容之色,閉目沉吟,良久後睜開雙眼,眸露精芒,“諸位有此報國之心,我李嗣源焉能不顧黎民蒼生?既然諸位有意匡扶社稷,我李嗣源也不能叫天下英雄恥笑。”扶起眾人,道:“即刻草擬檄文,傳之天下,我等即舉義旗、清君側!”

……

安重誨偷看李從璟一眼,見對方面色無異,愈發覺得納悶。

在他看來,李嗣源起兵舉事,幾乎已是板上釘釘之事,因不如此便沒有活路。在這種情況下,誰率先說破那第五問,便是從龍首功。但李從璟卻將這個機會讓給了李從珂,安重誨不由得心想:難不成李從璟果真本就沒有勸李嗣源舉事的念頭?

轉念細想,腦中靈光一閃,安重誨忽的心中一驚,立即意識到這是為何。

李嗣源舉事,說到底還是反叛當朝,李從璟若是主動明確提出此事,豈不是說他有心術不正之嫌?日後李嗣源掌權,會不會因此而猜忌李從璟?今日李從璟能奉勸李嗣源反叛,他日形勢有變,他會不會自己也反叛?

至於從龍首功,李從璟壓根就不需要!

因為李從璟乃李嗣源嫡長子,以他過往功績、今日地位、自身才能,一旦李嗣源成為九五至尊,李從璟便是毫無疑義的繼承人!既然如此,他要這從龍首功何用?

念及此處,安重誨這才明白,為何李從璟此番只帶了一隊親衛隨行,並未帶百戰軍前來。聽李從珂所言,便是出現在真定城外的君子都,此刻也都護送曹氏等人回了幽州。李從璟這一番所作所為,為的就是不露反意,以明其心性!